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在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军事论文中指出:“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3-164页)。这是毛泽东把辩证分析具体运用于认识过程的范例。去粗取精,就是对各种感性材料,逐个分析比较,作出分类选择,去掉那些不相干、不重要的材料,留下有用的典型材料。去伪存真,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鉴别,分辨出哪些材料是虚假的、不可靠的,而哪些材料是可靠的、真实的。由此及彼,就是把许多孤立的、片面的材料联贯起来加以思索,发现事物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由表及里,就是透过现象看,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总的说来,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讲的是对感性材料进行选择和鉴别工作;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讲的是对感性材料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本质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工作。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对感性材料的正确的选择和鉴别,精粗不分,真假不别,那就不可能对感性材料作出正确的分析,把握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本质;反之,如果没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对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本质的分析,要正确地选择和鉴别材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四句话,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人们认识任何事物、事件、思想,都要在把握丰富可靠的材料的基础上,按此方法,加工制作,就有可能获得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
- 齐恒公见鬼
- 齐恒公真的见过鬼吗?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嘞。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桓公看
-
-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