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在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军事论文中指出:“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3-164页)。这是毛泽东把辩证分析具体运用于认识过程的范例。去粗取精,就是对各种感性材料,逐个分析比较,作出分类选择,去掉那些不相干、不重要的材料,留下有用的典型材料。去伪存真,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鉴别,分辨出哪些材料是虚假的、不可靠的,而哪些材料是可靠的、真实的。由此及彼,就是把许多孤立的、片面的材料联贯起来加以思索,发现事物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由表及里,就是透过现象看,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总的说来,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讲的是对感性材料进行选择和鉴别工作;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讲的是对感性材料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本质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工作。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对感性材料的正确的选择和鉴别,精粗不分,真假不别,那就不可能对感性材料作出正确的分析,把握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本质;反之,如果没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对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本质的分析,要正确地选择和鉴别材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四句话,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人们认识任何事物、事件、思想,都要在把握丰富可靠的材料的基础上,按此方法,加工制作,就有可能获得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
- 苏轼的兄弟苏辙是以什么出名?对苏辙的客观评价
- 苏辙与苏轼的感情很好,我们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想念弟弟苏辙而作的,兄弟俩为彼此作诗很多。苏辙在北宋官至右丞
-
-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