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人民日报》发表屈武、朱学范、侯镜如的署名文章《毕生爱国典范永存——纪念陈铭枢同志诞辰100周年》,摘要如下:
陈铭枢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抗日将领、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我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的变革,在几十年的政治风云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走过了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所作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陈铭枢同志字真如,广东合浦人。少年时代即关心国事,立志救国,17岁考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在校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会。三年后与蒋光鼐同志一起转赴南京陆军中学,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成为该校同盟会对外联络负责人。他只身赴香港与有关方面联络,要求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因故未达目的,但在同学中起了积极的影响。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动员一批同学赴武昌参加了武昌保卫战。之后进入保定军校,因参加讨袁斗争,被通缉。
1915年陈铭枢同志在广州策划暗杀广东督军龙济光,事泄被捕入狱,在同志的营救下越狱逃往日本。1920年他出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当时邓演达先生为该师直属工兵营长,两人志同道合,交谊很深,并于1922年春一道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一次北伐。同年夏,陈炯明叛变,陈铭枢同志闻讯回救,途中部队被瓦解。他不甘附逆,辞去团长职务,改为真如,前往南京。
1923年初,经邓演达先生说服,陈铭枢同志重回粤军第一师李济深部担任第一旅旅长,受到李济深同志的器重。1924年初,他拥护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决策。1925年,他率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以战功卓著升任第四军第十师师长,接着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和南征邓本殷的战斗,一直打到海南岛。
1926年夏,北伐战争开始,陈铭枢同志所在的第四军以共产党人叶挺同志领导的独立团为前锋,由粤入湘,直下两湖,击败吴佩孚主力,特别是在汀泗桥等著名战役中,他与叶挺同志、张发奎将军并肩作战,屡建战功,第四军因而被誉为“铁军”。攻克武汉后,陈铭枢同志任武汉警备司令、总政治部训练部长,后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任军长。陈铭枢同志这段与共产党人同生死、共命运的历史,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铭枢同志当时任京沪卫戍总司令,他同驻沪的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戴戟等将领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初,日军对上海发动侵略,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开始了震撼世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3年11月,陈铭枢、谭平山、梅龚彬等同志与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一道,并联合李济深、冯玉祥、陈友仁、李章达以及第三党的黄琪翔、章伯钧等人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选举李济深同志为主席,发表宣言,号召“打倒以南京政府为中心的国民党”。根据协定共产党派潘汉年、张云逸同志从瑞金到福州。张为军事代表,潘为政治代表。陈铭枢同志是这次事变的领导核心成员之一,担任人民政府委员兼文化委员会主任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在福建事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式宣告在组织上脱离蒋介石集团。
福建事变后,陈铭枢同志避居香港,组织了社会民主党。1935年,社会民主党改组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积极响应共产党发出的团结御侮主张和《八一宣言》的主张。
1943年2月,在中共南方局的支持下,陈铭枢同志与谭平山、柳亚子、王昆仑、杨杰、郭春涛、朱蕴山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以座谈时事的形式,联系和团结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民联在重庆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告正式成立,陈当选为常务理事。在旧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民联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对团结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7年11月,陈铭枢同志应李济深、何香凝同志邀请,赴港参加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1日民革在香港成立,宋庆龄当选名誉主席,李济深当选主席,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民革一成立,即打出联共反蒋旗帜,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进行斗争。陈铭枢同志受民革指派回到上海,进行联络工作,策动起义,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瓦解国民党军政方面的力量,作了不懈的努力。
1949年9月,陈作为民联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在会上发言说,“我们愿意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传统,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新中国的建设。”陈铭枢同志与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一样,遵循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为指导,与中共长期合作,并在合作中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在历史转折的重大时刻,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画符号。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是商王朝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九天玄女为何称为“风水圣姑”?
-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这位女神后来被道教所信奉,成了道教中著名的女仙。
-
- 董仲舒斥孟子
-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
-
-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