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
伦理学史著作。张怀承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28万字。此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农耕社会生产和生活和自然性质使得人们产生了对外在必然性的依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在此基础上孕育的传统伦理道德,也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近代大机器工业社会则摆脱了对自然或外在必然性的依赖,人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现实肯定,于是便否定了天在伦理道德中的本体地位,产生了以人为本即人自身的存在及其属性为道德的根据和价值本原的新伦理观念。天人之变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向近代伦理道德转型的根本理论特征。全书共8章,分别为:导论:道德的发展与转型;本天与立人:从天人之辨到天人之变;从天到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天道与人道:道德精神的变革;天理与公理:道德原则的更替;天性与质性:主体自觉的提升;终论:从天人之变再看天人之辨。
上一篇:不受制约的权力——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
下一篇:社会差异研究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嫫母:镜子的发明者
- 嫫母,又名丑女。5000 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揭秘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
-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本期百科档小编要给大家揭秘的是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子婴的身世之谜,大家如果还不了解子婴,那就和百科档一起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史上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他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画像詹天
-
- 雍正与眼镜
- 眼镜的制作,原为矫正人们的视力,保护眼睛。可在闭关锁国的清末统治者慈禧太后看来,这是西方的淫技奇巧,身边的人要配戴,必须得到她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