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湖北英烈辞典

廖荣坤

书籍:湖北英烈辞典 作者:湖北省民政厅 朝代:1997-04-01 专题:书籍
【生卒】:1903—1933

麻城人。出身赤贫家庭,读过两年私塾,自幼上山下田,勤扒苦做,受尽剥削压迫。为寻找出路,于1925年离家从军。后看不惯旧式军队的腐败,半年后又逃回家中。1926年,参加乡农民协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农民协会的骨干分子。同年冬带头参加了逮捕大恶霸地主丁枕的斗争,率先翻墙入院,活捉了丁枕鱼。1927年5月,麻城县委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成立,任二排排长,参加了攻打杨泗寨、癞痢寨等反动地主红枪会的斗争。“七一五”后,率部日夜守卫在鄂豫边界的山寨上,打击来犯之地主民团和红枪会,保卫了乘、顺河这块革命基地。他及时向麻城县委报告,粉碎了农民自卫军教练官企图拖枪叛变的阴谋,为党领导起义保存了一支基干武装力量。他参加领导了乘马地区的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的准备工作。11月13日夜,率领二排参加了夺取黄安城的战斗,为黄麻起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起义胜利后,担任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二路快枪队队长。11月27日,国民党军400余人偷袭黄安城,他带18支快枪,在60名黄安义勇队员和全城民众配合支援下,坚守两夜一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12月5日夜,在强敌围攻下,廖荣坤等人撤出黄安城,在黄麻北部辗转游击。12月底,根据木城寨会议精神,鄂东军主力72人连夜向木兰山转移。行至高桥河南面,天已亮,前有敌兵把守,后有敌军追剿。危急情况下,廖荣坤装成任应歧的河南军,让部队吃饱睡足,天黑后顺利转移到木兰山。1928年春,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任第二队队长,在艰苦转战(黄)陂(黄)冈罗(田)麻(城)(黄)安期间,曾率第二队端掉白果和扬子山民团,缴枪20余支;还活捉了福田河民团团总彭汝霖。7月,第七军改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任第二大队(后改为九十二团)大队长,与王树声等人率领一、二大队返回麻城,先后将顺河云雾山民团和河铺段家畈据点敌人一网打尽,发动群众分田分粮,建立苏维埃和赤卫队,在乘马、顺河一带建立了根据地。1929年夏,率部参加了三次反“会剿”斗争。7月初,带队在攻占白沙关战斗中担任主攻。八九月间,率部参加了鹅公山、磨角楼等战斗。10月,参加铁子岗伏击战。战斗失利,他乘夜色冲进敌阵,救出师长徐向前。1931年初,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一营副营长。在攻打新集战斗中,他自告奋勇担任爬城队队长,最先冲进城去。此战消灭地主武装千余人。1931年至1932年,历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长、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师长。肃反时,曾被张国焘关押,经徐向前力保得以解脱。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他率七十五师协同七十四师在淠河以东全线抗击敌人,从6月中旬一直坚持到8月13日,给敌独立十四旅、胡宗南部5个团等进犯之敌以重创,有力地支援了西线作战。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敌人疯狂血洗苏区。1933年初,重伤未愈的廖荣坤受命于危难之际,就任红二十八军军长。他带领全军3干余将士,顶风冒雪挺进皖西,几乎天天与敌作战。经两个月的艰苦斗争,基本上打开了皖西北地区的工作局面。4月初,红二十八军并入红二十五军,任副军长兼七十三师师长。5月,被错杀于黄安(今红安)县王山。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上一篇:廖学道 下一篇:廖绪忠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值得学习?揭秘司马相如曾想出轨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值得学习?揭秘司马相如曾想出轨
说到《白头吟》,其中的一句佳句可谓是流传至今,那就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首诗的作者是西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才女卓文君。卓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秦穆公:羊皮换贤
秦穆公:羊皮换贤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