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珊
【生卒】:1903—1935原名许惟豫,学名文弼,乳名显万。汉川人。1903年7月31日出生在一个没落仕宦家庭。父亲许菊清,清末进士,民国初年任湖北省议员,后辞官回乡执教。许惟豫长期受严父教育和影响,刻苦学习,奋发向上。18岁那年,族里兴办学堂,被乡邻举荐担任教员。许惟豫踏上社会,目睹国家遭受列强凌辱,社会腐败,生灵涂炭,遂立下救国救民之志。1923年来到省城,考入武汉中学。求学期间,深受在校执教的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人的教育和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投入武汉各界人民罢工、罢市、罢课活动,反对英、日帝国主义和湖北督军肖耀南的反动统治。1926年春,回乡组织农民协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任仙女区委党部秘书。1927年初,投笔从戎,到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受训。7月,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后随部队南下,因患病遭敌伏击而掉队,由汕头返回武汉。不久,与云梦、汉川边界地区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1928年7月,(汉)川云(梦)应(城)临时县委成立,徐任县委委员。1929年2月,任中共汉川临时中心县委执委兼川云应县委书记。旋即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巡视员,派往孝感指导工作,改名徐宝珊。他来到孝感小河,与孝感县委负责人取得联系,组建了中共孝感中心县委,任书记。同年4月,调任鄂东北特委执委、宣传部长。1930年10月起,先后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宣传部长、黄安中心县委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兼陂安南县委书记、鄂东北特委(后为道委)书记、鄂豫皖省委组织部长、代理省委书记等职。在鄂东北工作期间,徐宝珊除参与领导反“围剿”斗争,还着手编写党员教材,起草《党员须知》,举办党务干部学校轮训党的干部,对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组织纪律观念,纠正党内不良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后,徐宝珊协助留在苏区的鄂豫皖省委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苏区斗争。1934年11月4日,徐宝珊率红二十五军从皖西葛藤山出发西行,在花山寨与中央派来的程子华汇合。徐宝珊立即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决定遵照中央关于“红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的指示,16日,他拖着病体,率领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帜,由何家冲出发,向西作战略转移,年底到达陕西洛南。1935年1月中旬,国民党以十一个团的兵力向鄂豫陕根据地发动“围剿”,徐宝珊、吴焕先等省委领导不畏强敌,坚持开辟鄂豫陕根据地,领导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先后创建了豫陕特委和鄂陕特委。4月中旬,徐宝珊在兰田葛碑镇主持召开省委扩大会议,正式成立鄂豫陕省委,徐宝珊、吴焕先分别当选为省委正、副书记。由于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严重地损坏了徐宝珊的身心健康,艰苦的环境又得不到很好的治疗。1935年5月9日傍晚,徐宝珊躺在病榻上刚听完吴焕先关于部队整训情况的通报,病情突然恶化,停止了呼吸。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陕西龙驹寨镇北面的山坡上。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 “用”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超过两千次,属极为常见的字词之一。“用”字大部分出现在祭辞中,但也有不少与祭祀无关的文例;另外还有几百条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豫让:模范忠臣
- 赵氏灭掉了智伯领导的智氏集团。为了抒发自己报仇雪恨后的喜悦心情,赵氏的老大赵襄子找来能工巧匠,把智伯的脑袋砍下来做成了一件工
-
-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
-
- 晋惠公和管仲为什么都叫夷吾?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 春秋时期的取名是要按照“五则六避”的规则来的,并不是随便取的,也没有什么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对于上层统治阶级,名还是很重要的。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