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和曲线主点元素的计算及测设

书籍: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 作者:《彩色版·小学生词典》编写组 朝代:2009-09-01 专题:书籍

1.圆曲线的内移和切线的增长

在圆曲线和直线之间增设缓和曲线后,整个曲线发生了变化,为了保证缓和曲线和直线相切,圆曲线应均匀地向圆心方向内移一段距离p,称为圆曲线内移值。同时切线也应相应地增长q,称为切线的增长值。

在公路建设中,一般采用圆心不动,圆曲线半径减少p值的方法,即使减小后的半径等于所选定的圆曲线半径,也就是插入缓和曲线前的半径为R+p,插入缓和曲线后的圆曲线半径为R。增加的缓和曲线的一半弧长位于直线段内,另一半则位于圆曲线段内。如图11-10所示。

图11-10 缓和曲线测设

由图11-10可推导得,圆曲线内移值p,从图中可看出

p=y-(R-Rcosβ)

cosβ展开级数(取前两项)代入上式,整理后得

切线的增长值q,从图可看出为

q=x-Rsinβ

sinβ也用展开级数代入上式,整理后得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圆曲线半径足够大时,公式的第二项极小,可忽略不计,此时,切线的增长值约为缓和曲线的一半。

2.缓和曲线主点元素以及里程的推算

(1)缓和曲线主元素的计算

1)切线长

2)主曲线(圆曲线部分)长

3)曲线全长

L=L+2l

4)外矢距

5)切曲差

J=2T-L

为了便于计算,将上列公式稍做些演变:

切线长T:

即缓和曲线的切线长T等于圆曲线的切线长T加尾数t。

主曲线线长L:

即缓和曲线的主曲线线长L等于圆曲线长L减缓和曲线长l。

曲线全长L:

L=L+2l=(L-l)+2l=L+l

即曲线全长L等于圆曲线长L加缓和曲线长lh。

外矢距E:

切曲差D:

J=2T-L=2(T+t)-(L+l)=(2T-L)+(2t-l)

J=J+d

圆曲线半径R和缓和曲线的长度l是根据公路的等级和地形状况确定的;路线的转角△是实际测量得到的,据此可按上述公式计算所需的测设元素。如有公路曲线测设用表,首先查取圆曲线的切线长T,外矢距E,切曲差J,然后再加缓和曲线的尾加数表t、e、d便得缓和曲线的切线长T,外矢距E,切曲差J。

(2)缓和曲线主点里程的计算

直缓点ZH里程:

ZH里程=交点JD里程-切线长T

缓圆点HY里程:

HY里程=直缓点ZH里程+缓和曲线长l

曲中点QZ里程:

QZ里程=缓圆点HY里程+主曲线长L/2

圆缓点YH里程:

YH里程=曲中点QZ里程+主曲线长L/2

缓直点HZ里程:

HZ里程=圆缓点YH里程+缓和曲线长l

为了检查计算的正确性,可用下式计算HZ里程:

HZ里程=JD里程+切线长T-切曲差J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秦穆公:羊皮换贤
秦穆公:羊皮换贤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武庚叛乱
武庚叛乱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