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精度的标准
衡量观测值精度高低必须建立一个统一衡量精度的标准,主要有:
1.中误差
先来考察下面的例子。
甲、乙两人,各自在相同精度条件下对某一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观测10次,算得三角形闭合差△如下:
甲:+30,-20,-40,+20,0,-40,+30,+20,-30,-10
乙:+10,-10,-60,+20,+20,+30,-50,0,+30,-10
上列数据单位均为秒,哪个观测精度高?
我们很自然地可以想到,甲、乙两人平均的真误差有多少?按真误差的绝对值总和取平均,即
用平均误差衡量结果是:θ=θ。但是,乙组观测列中有较大的观测误差,乙组观测精度应该低于甲组,但计算平均误差θ反映不出来,所以平均误差θ衡量观测值的精度是不可靠的。
根据数理统计推导可知:某组观测值的中误差m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各偶然误差平方和;
n——偶然误差的个数。
m表示该组观测值的误差,表示任意一个观测值的中误差,并非一组观测值的平均误差,m可以代表该组中任何一个观测值的误差。根据数理统计推导可知,偶然误差与其出现次数的关系呈正态分布,其曲线拐点的横坐标△等于中误差m,如图6-1所示,这就是中误差的几何意义。
图6-1 偶然误差呈正态分布曲线
上述例子用中误差公式计算得:
m=±27″,表示甲组中任意一个观测值的误差。
m=±30″,表示乙组中任意一个观测值的误差。甲组观测值的精度较乙组高。
当观测值的真值未知时,首先计算多次观测值l,l,l,…,l的算术平均值。即
此时,用来衡量观测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根据推导为
上式又称贝塞尔公式。式中v为观测值的似真误差,即各观测值l与算术平均值x之差:
v=l-x,v=l-x,…,v=l-x
[vv]为似真误差的平方和,即
2.相对误差
对于衡量精度来说,有时单靠中误差还不能完全表达观测结果的质量。例如,测得某两段距离,第一段长100m,第二段长200m,观测值的中误差均为±0.02m。从中误差的大小来看,两者精度相同,但从常识来判断,两者的精度并不相同。第二段量距精度高于第一段,这时应采用另一种衡量精度的标准,即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误差的绝对值与观测值之比,在测量上通常将其分子化为1的分子式,即
式中 K——相对误差。
上例中:
显然,用相对误差衡量可以看出,K>K。相对中误差愈小,即分母愈大,说明观测结果的精度愈高,反之愈低。求K的式中分子可以用中误差、距离往返较差、闭合差等,此时相对误差计算式为:
相对中误差常用在距离与坐标误差的计算中。角度误差不用相对中误差,因角度误差与角度本身大小无关。
3.极限误差
由偶然误差的第一特性可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由数理统计和误差理论可知,在大量等精度观测中,偶然误差绝对值大于一倍中误差出现的概率为32%;大于两倍中误差出现的概率仅为4.6%;大于三倍中误差的出现的概率仅为0.3%。因此,在实际测量中观测次数很有限,绝对值大于2m或3m的误差出现机会很小,故取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容许误差(多采用2m),即
△=±2m或△=±3m
如果观测值超出了上述限值的偶然误差,可视该观测值不可靠或出现了错误,应舍去不用。
-
-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 据传闻齐恒公是因宽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品质
-
- 一鸣惊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曰止戈为武
- 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嫡长子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在令尹成嘉监督与辅佐下,为先君楚穆王发丧。楚庄王即位之初,楚国正处于风
-
-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 这是一关于双头鸡的故事,据说与王莽篡位有关,一起来看看……双头鸡汉武帝太初二年,大月氏国给汉武帝造贡上一只长着两个头、四只脚、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
-
- 秦庄襄王,异人在位3年去世!
-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秦庄襄王画像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