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尺量距的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

书籍: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 作者:《彩色版·小学生词典》编写组 朝代:2009-09-01 专题:书籍

1.主要误差来源

(1)尺长误差

用未经检定的钢尺量距,则丈量结果含有尺长误差。这种误差具有系统积累性。即使钢尺经过检定,并在成果中进行了尺长改正,但是还会存在尺长的残余误差。

(2)温度变化的误差

尽管在丈量结果中进行了温度改正,但距离中仍存在因温度影响而产生的误差,这是因为温度计通常测定的是空气温度,而不是钢尺本身的温度。夏季白天日晒致使钢尺的温度大大高于空气温度,相差可达10℃以上,这个温差对于30m钢尺产生的误差将达到:αl△t=0.000012×30×10=0.0036(m)=3.6(mm)。

(3)拉力大小会影响钢尺的长度

根据胡克定律,若拉力误差50N,对于30m钢尺将会产生1.7mm的误差。故在精密量距中应使用弹簧秤来控制拉力。

(4)尺子不水平的误差

直接丈量水平距离时,如果钢尺不水平,则会使所量的距离增长。对于30m钢尺,若目估水平而实际两端高差达0.3m时,由此产生的误差为:

(5)定线误差

定线时中间各点没有严格定在所量直线的方向上,所量距离不是直线而是折线,两点间的折线总是比直线长。对于30m长的钢尺,若两端各向相对方向偏离直线0.15m,则将使所量距离增长1.5mm。

(6)钢尺垂曲和反曲的误差

在凹地或悬空丈量时,尺子因自重而产生下垂的现象,称为垂曲。在凹凸不平地面丈量时,凸起部分将使尺子产生上凸现象,称反曲。此类误差与前述尺子不水平误差相似,但影响较大。例如,钢尺中部下垂0.3m,对30m钢尺将产生6mm的误差[因为30-2×

(7)丈量本身误差

包括钢尺刻划对点误差、测钎安置误差和读数误差等。所有这些误差是偶然误差,其值可大可小,可正可负。在丈量结果中会抵消一部分,但不能全部抵消,故仍然是丈量工作的一项主要误差来源。

2.钢尺量距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丈量成果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必须针对上述误差来源,注意以下事项:

1)钢尺应送检定机构进行检定,以便进行尺长改正和温度改正。

2)丈量前要弄清钢尺的刻画注记及零点位置。读数应仔细,防止读尺出错。

3)丈量时应将尺子抬平、拉紧拉直,拉力要均匀,前后尺手要配合好。

4)钢尺前后端要同时对点、插测钎和读数。

5)用测钎标志点位,测钎应竖直插下,并应在钢尺的同一侧插测钎。

6)定线要力求正确,使尺段各分段点均位于测线方向的直线上。

7)需加温度改正时,最好使点温度计测定钢尺的温度。

8)读数应准确无误,记录应工整清晰,记录者应回报所记数据,以便当场校验。

3.爱护钢尺和使用工具应注意的事项

1)钢尺性脆、容易折断,丈量时严防钢尺扭曲打结。如出现扭曲或打结现象,应细心理直,不得猛拉,以防断裂。

2)钢尺不得在地面上拖拉,以防磨坏尺面;也不得在水中拖拉,以防锈蚀。

3)严防钢尺受车轮碾压,以防折断。当量距越过公路时,要有专人招呼来往车辆暂停,并迅速丈量,以免影响交通。

4)钢尺沾水,应用软布或棉纱擦干。

5)丈量完毕,用软布或棉纱擦拭钢尺,将黏附的尘土擦去,再涂少许凡士林或机油,以防生锈。

6)垂球线要常换,防止丈量时折断,丢失垂球。在草地上丈量,更要注意垂球遗失。

7)不准用垂球尖、斧子刀刃凿打地面,损坏球尖和刀刃。

8)不准用花杆当标枪投掷或做武器打闹嬉戏。

9)收工时,要点清所带工具,防止丢失。

上一篇:钢尺的精密量距 下一篇:视距测量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奉楚国之命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率师抵御,与郑师交战于大棘。华元是宋国的右师,主持朝政,但不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聂政:史上最顾家的杀手
聂政:史上最顾家的杀手
根据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者,轵深井里人。”聂政是郭解的老乡,也是轵地 (今河南省济源境内)人氏,深井相当于轵县的一个乡。豫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据传闻,战神九天玄女,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制造香业的祖师和守护神。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