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ropology and law

书籍:牛津美国法律百科辞典 作者:法律出版社 朝代:2008-2-1 专题:书籍

法律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各种不同的群体内部解决他们之间争端的方式。法律人类学家力争对法律机构、过程和行为等整体关系作出全面了解。作为人类学家职业训练的一部分,他们更专注于文化间的相对性,他们会根据广泛的实地考察,全面地从人类学角度来详细描述每一种特殊法制系统。他们承认小型社会内的法律系统就是法律形式,而不像法律实证主义者只肯假定国家法律才是法律形式。由于这些社会中的行为规范(codes of conduct)经常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学者们必须要用证据来证明存在于各群体内的习惯法。

在法律人类学广阔的学术领域中有几个著名的人物。亨利·缅因爵士的《古代法律》(Sir Henry Maine’s Ancient Law)阐明了法律演变的阶段理论:随着社会的演变,它们的法律系统随之进化。里瑙斯基(Malinowski)的《原始社会罪行和风俗》(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强调了在社会生活中对等(reciprocal)关系的重要性。威斯特马克(Westermarck)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研究《道德概念的起源和发展》(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 Ideas)中,包含许多群体的法律风俗。许多重要著作提供了在不同的社会中特有的使用武力的观察,例如Boehm,Colson,Hasluck,Karsten等人关于家族血仇和世仇夙怨的研究。

实际案例记录代表了在学科方法论上的创新。美国一项重要的研究是卢埃林(Llewellyn)和侯宝(Hoebel)的编辑案例集《夏安方式》(The Cheyenne Way)。另外是马克斯·格拉克曼(Max Gluckman)对非洲巴拉西(Barotse)法理学划时代性的研究。他断言“kuta”,即巴拉西的“法院”,在案件的处置中使用到了“理性之人”(reasona·ble man)标准。由于在非洲也发现了欧洲式的理性之人的标准,格拉克曼进而以此主张这个标准是个普遍概念,但这概念本身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且还引起了其他相关辩论,如保罗·伯翰南(Paul Bohannan)提出研究人员是应该使用他们自己的法律系统中的概念范畴,还是应该使用起源于当地民俗的用语,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过程。对案例方法最严厉的批评之一就是它过分关注那些“有麻烦”(trouble)的事例。由于忽略了“普通”(troubleless)事例,研究人员只能得到表现在法律系统中扭曲的印象。另一个问题是依靠案例中受调查人的叙述还是亲身观察案例更好。

在60年代的美国法律人类学家们在法律和社会(law and society)结合中起到了一个关键作用。他们坚持根据前后关系来研究法律的方式,帮助把注意力从“书本法律”转移到“行动法律”。就是这个更加经验主义的取向形成了整个学科的推力。人类学强调法律不是独立体系的观点充当了一个决定性的角色;法律就是社会的一部分。20世纪晚期一些学者开始强调法律提供更富理想主义的功能,例如,劳拉·纳德的《和谐的思想体系》(Harmony Ideology)。其他当代著作,譬如在斯塔和科利尔编辑的《法律的研究中历史和权力》(History and Power in the Study of Law,Starr and Collier,eds.)中,还对传统方法的效用表示怀疑。

人类学家关于群体生活方式的知识在美国各种类型案件中都得到了重视。人类学家介入了少数族裔和土著居民权利诉讼的辩护(参见Race and ethnicity)。例如,斯维特诉平特等人(Sweatt v.Painter,et al.)案中涉及了对“分离但平等”原则的挑战,罗伯特·莱德费尔德曾出庭作证。在威斯康辛诉优德(Wisconsin v.Yoder)案中,约翰·霍斯特勒是关键的专家证人,最终安密士(Amish)为他们八年级以上的少年赢得了不必到公立学校上学的权利,避免孩子们接触到“世俗的”价值观而破坏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类学家还在环境诉讼案中作证,提供有关在宗教圣地附近的发展项目对土著居民群体造成的影响。在刑事案件中,有时在审判中人类学家的证词会成为辩护词的一部分,在其他情况下它会成为判刑时一个要求缓刑的因素。

【参见“Law and Society Movement(法律与社会运动)”】

Karl Llewellyn and E.A.Hoebel,The Cheyenne Way % Conflict and Case Law in Primitive Jurisprudence,1941.Max Gluckman,Judicial Process among the Barotse of Northern Rhodesia,1955.Laura Nader and Harry F.Todd Jr.,eds.,The Disputing Process:Law in Ten Societies,1978.E.Adam-son Hoebel,The Law of Primitive Man:A Study in Comparative Legal Dynamics,1979.Laura Nader,Harmony Ideology:Justice and Control in a Zapotec Mountain Village,1990.Peter Sack and Jonathan Aleck,eds.,Law and Anthropology,1992.Alison Dundes Renteln and Alan Dundes,eds.,Folk Law: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x Non Scripta,1995.

——Alison Dundes Renteln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董卓部下一览
董卓部下一览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夏季,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妾在秦国作侍女。 秦穆公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太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
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民族英雄
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民族英雄
【点击英雄】岳飞(1103-1142),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他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