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法律辞典

目的刑罚

书籍:法律辞典 作者:法律出版社 朝代:2003-1-1 专题:书籍

又称“目的主义”、“预防主义”。指以功利主义和预防思想为基础的刑罚目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刑罚的意义不在于能够满足抽象的社会正义理念,而在于通过处罚犯罪者可以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实际利益,也就是功利。这种功利集中表现为预防犯罪,保护社会法益。因此,刑罚的根本目的不是惩罚犯罪,而是预防犯罪、防卫社会。刑罚的分量取决于预防犯罪的实际需要。目的主义的刑罚方法可以分为三种:(1)威吓犯人,即以科处刑罚,使犯人感到畏惧,不敢再犯。(2)改善犯人,即用刑罚改善犯人的方法。(3)隔离犯人,即一时或永久使犯人与社会隔离的方法。以上方法因人而异,以便改善其恶性,使之复归社会。目的刑罚重在刑罚个别化,注重刑罚的教育改善作用。目的刑罚是一种古老的观念,它经历了从威吓到矫正的嬗变过程。预防目的存在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两种学说。一般预防论者认为,刑罚的目的是使一般人知道刑罚的痛苦,远远超过犯罪所得的享乐,使一般人不敢轻易犯罪,从而警戒一般人,预防一般人犯罪。特殊预防论者认为要保障社会的秩序,必须对有社会危险性的人予以处罚,改善犯罪人,预防其将来再犯。新派刑法学出现以前,目的刑罚的内容是一般预防占优势,特别是德国的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最闻名。新派刑法学兴起后,目的刑罚的内容强调特殊预防,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菲利。他否认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左右的,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在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提出以社会责任论代替道义责任论,以社会防卫处分代替传统的刑罚,在实际运用上强调针对犯罪的原因讲求预防和矫正,以实现特别预防。这种主张欧洲国家的学者支持者颇多,其中德国的李斯特发展了这种理论。除了使用以上三种方法外,他提出刑罚与保安处分并用的二元制主张。李斯特并不摒弃刑事责任的道义基础,认为刑罚对犯罪人仍有惩戒和儆戒作用,这种观点带有折衷的倾向。时至当代李斯特的折衷立场仍为一些德国学者所接受。他们认为刑罚原则上应罪责相适应,但必要时,法官量刑可以超过责任程度,以达到特别预防的效果。

上一篇:目的解释 下一篇:目的性扩张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晋襄公漏言害两臣!领导泄密可咋整?
晋襄公漏言害两臣!领导泄密可咋整?
公元前621年,晋国准备和狄国开战,晋襄公拟派狐夜姑(一作射姑)为主将,赵盾做副将,带兵出征。晋襄公画像晋襄公:(公元前621年):姬姓,讳欢,谥号曰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大诗人。他担任过楚国的大臣,参与国家内政和外交大事。为了使楚国强盛,屈原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