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法律辞典

量刑

书籍:法律辞典 作者:法律出版社 朝代:2003-1-1 专题:书籍

又称“刑罚裁量”。指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对构成犯罪的行为人确定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的审判活动。关于量刑的一般原则,历史上有不同的主张。封建时代虽然有法律规定,但统治阶级实行罪行擅断,没有量刑的一般原则可言。到了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罪行擅断,刑事古典学派提出“罪刑法定”和“罪与刑相适应”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要求,量刑必须以犯罪的客观损害结果为基础,刑罚的轻重必须同损害结果的大小相适应。这一主张着眼于客观,被称为“客观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实证学派从“天生犯罪人”和“犯罪倾向”等概念出发,提出了“危险状态论”,主张刑罚必须以犯罪人而不是以犯罪行为为基础;刑罚必须与社会危险性的大小而不是损害结果的大小相适应;量刑必须与社会危险性能否消失和消失所需要的时间为依据。这要凭法官的主观意志来判断。这一主张着眼于犯罪人的主观情况和法官的主观意志,被称为“主观主义”。二战以后主观主义的主张得到普遍承认,但也不排除客观主义的主张。各国刑法在规定罪刑法定和罪与刑相适应的原则的同时,刑罚的可塑性很大,给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中国《刑法》第61条规定了量刑的一般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处罚。可见中国《刑法》吸收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合理因素。就国家刑事活动而言,制刑、量刑、行刑是运用刑罚的三个必要环节,量刑这一环节,处于核心地位,是刑罚目的实现的桥梁。

上一篇:两愿离婚 下一篇:量刑幅度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考上进士的
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考上进士的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名话说的就是北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字面上意思是苏洵二十七岁了,才开始发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