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
指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主要是调整在海上运输中船舶所有人与其他有关各方当事人所发生的民事、商事法律关系。虽然古代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曾经有过航海贸易,但是规范意义上的海商法却首先出现在欧洲。在17世纪以前,海上运输工具主要是帆船,欧洲还没有专门经营海上运输的职业船东,船东和货主往往是同一个人,他们自运自销,从事海外贸易。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西欧完成了工业革命,国际贸易和航海事业蓬勃发展,轮船在远洋运输中逐渐取代了帆船,海外贸易和远洋运输混为一体的经济结构随之瓦解,出现了专门从事海上运输的企业。货主托运货物,旅客搭乘海船,必然要与船东发生一系列的民事、商事法律关系;加上海上运输风险大,容易发生各种事故和纠纷,因此在海商中又增加了保险关系。为了调整这些关系,处理各种事故和纠纷,各国先后制定了有关海商的各种法律法规。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
-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
-
- 召公遗物召公簋讲述的往事
- 2006年11月,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出土器物27件(组)。其中两件带有铭文的五年琱生尊最为重要,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 张仪连横
-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