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法律辞典

复仇可否之争

书籍:法律辞典 作者:法律出版社 朝代:2003-1-1 专题:书籍

中国古代社会中关于法律是否允许复仇的争论。这一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对复仇在法律上采取一定的限制,不完全禁止。先秦儒家对复仇基本持赞成态度。儒家主张礼治,以孝治国。因为复仇符合礼治所提倡的亲亲、尊尊原则,所以儒家不仅主张法律给予复仇者以特殊的赦免,而且认为对复仇的孝行、义行应给予旌表。法家主张治国“一断于法”,对任何违法言行都不宽贷。所以严禁私斗,对复仇者主张严惩。正统法律思想确立后,礼法开始融合。民间对复仇一般持肯定态度;统治者则对复仇时禁时弛。三国时,魏文帝为稳定社会秩序,明令“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但魏明帝时则规定被害者子弟只要在官府备案,就可以追杀仇人,为亲复仇。唐朝陈子昂认为对复仇者应先“正之国法,置之以刑”,杀人者死,对复仇者亦不例外。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表彰复仇者的孝义之行。柳宗元作《驳复仇议》对这种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柳宗元认为礼与法用途虽异,但目的相同。因此旌表与诛罚不可并施。对复仇之举,先行诛罚之刑,后又行旌表之礼,会扰乱人们的是非观念:诛杀应旌表的人是“黩刑”,旌表被诛杀的人则是“坏礼”。黩刑坏礼,则会使天下大乱。他反对将礼与法对立起来,而主张区别对待不同的复仇。对确有冤情而被害者,允许其亲属复仇。对确有其罪,死于国法者,亲属不得复仇。明代的丘睿进一步完善了柳宗元的方法。他认为:父兄若被人故杀,被害者报官而官不理,允许被害者亲属为被害者复仇,失职官吏免职。不报官而擅杀,杀之有理者,可免复仇者死罪,处流刑。这种有限制的复仇调和了礼与法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礼、律两不相失。

上一篇:复保险 下一篇:复代理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对董卓的评价
对董卓的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董卓的家庭
董卓的家庭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商均墓在哪里?商均墓介绍
商均墓在哪里?商均墓介绍
商均墓位于虞城县北 12 .5公里的利民镇 (原虞城县城) 西南。现存墓高4米 ,直径35米。据《虞城县志》记载:“虞帝子商均墓,位于城西南
魏文侯招贤兴国
魏文侯招贤兴国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争霸中原。统一的周王朝崩溃了,天下分裂成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有秦、楚、燕、韩、赵、魏、齐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