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错误
又称“目标错误”。事实错误的一种。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所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发生了错误认识,致使危害结果未能发生的错误。对象错误的特征主要有:(1)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而且犯罪对象非常明确、具体。(2)行为人实际侵害的是另一个犯罪对象。(3)行为人所误解的犯罪对象都反映同一个客体。司法实践中,对象错误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其一,误认甲对象为乙对象,而两者体现的合法权益相同。这种情况下,不影响罪过的性质。其二,误认甲对象为乙对象,而两者体现的合法权益不相同。这种认识错误应当结合行为人在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其三,误将非犯罪对象当做犯罪对象加以侵害。这种情况一般可按故意犯罪未遂定性。其四,误将犯罪对象当做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应当预见而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则应认定为过失犯罪;如果不能预见,不应预见,则是意外事件。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
- 李牧之死
-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
-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
-
-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