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法律辞典

报应刑罚

书籍:法律辞典 作者:法律出版社 朝代:2003-1-1 专题:书籍

又称“报应刑论”,“报应刑主义”。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及以前的一种刑罚理论,持这种主张的学者认为,犯罪是导致刑罚的原因,刑罚是犯罪的结果,犯罪与刑罚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所谓恶有恶报,有罪必罚,刑罚的分量应于犯罪人造成的损害大小相适应,这是基于正义的要求。主张报应主义学者对正义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报应观点:(1)正义即神义,有神义报应主义(神意报应论)。(2)正义即社会道德,有道德报应主义(道义报应论)。(3)正义的根据在于法律,有法律报应主义(法律报应论)。(4)同害报应主义(同害报应论)。报应主义在18、19世纪盛行,并对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定和刑法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正义是报应理论的基石,对犯罪人实施刑罚,是通过惩罚犯罪表达社会正义的观念,恢复社会心理秩序。刑罚制度同样要合乎正义的要求,而报应是这种正义的体现,因此,报应主义要求,有罪必罚,无罪不罚,从而限制了刑罚的适用范围,这是报应的质的要求。报应还要求刑罚的分量应于犯罪人造成的损害大小相适应,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从而,报应限制了刑罚的适用程度,这是报应的量的要求。可见,报应主义提供了刑罚存在的正当根据。但是随着资本主义本身发展的规律,犯罪率有增无减,报应主义遭到西方学者的批判,一些原来推崇报应主义的学者也认为,报应主义排斥刑罚的其他目的,不能防卫社会秩序;主张刑罚除对犯罪施加报应外,应有预防犯罪的目的以抑制犯罪。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报应主义是古代复仇思想的变态,为现代社会不可取。随之,目的主义学说建立,并形成长期的对抗之势。

上一篇:报关 下一篇:报应刑论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刘邦识张良
刘邦识张良
刘邦是怎么识得张良的?张良,身为韩国贵族之后,曾变卖全部家产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失败后,更名改姓,逃亡至下邳拜黄石公
密须国是怎么灭亡的,跟姬昌有什么关系
密须国是怎么灭亡的,跟姬昌有什么关系
远古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夏族和商族。夏族,居住于今甘肃、陕西及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一带。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