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早知朱棣有意谋反 为何未将其果断处置?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8-03 16:17:08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为何朱元璋知道朱棣有反意而未果断将其处置呢?这就要站在当时的形势来看。朱元璋自己出身于草莽,深知人们对于权位的渴望,诸子对于储君地位的觊觎他心知肚明。但朱元璋曾定下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祖训,而其三个嫡子朱樉、朱棡、朱橚均难成大器,根本无法撼动皇长孙朱允炆的储君地位,唯独嫡子身份存在争议的朱棣有实力也有野心有可能对朱允炆发起挑战。
朱元璋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一点资讯,作者:梅川内酷,原题:朱元璋明知朱棣要反为何不直接将皇位传让于他?
明朝初年爆发的“靖难之役”历史上如同唐初的“玄武门之变”一般,均是由本无继承地位的皇子采取暴力的形式夺取国家政权。万幸的是,虽然经过不同程度的军事争斗,并未能动摇草创之初的国家根本,李世民以及朱棣即位之后均将国家带上了强盛之路。
与李世民情急之下仓促发动“玄武政变”不同,朱元璋在身前便已经知晓其四子朱棣有不臣之意,但一项果断心狠的朱元璋竟没有对其采取撤藩措施。既然如此,朱元璋又为何不直接将皇位传与朱棣呢?
一
朱棣“靖难”成功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将其叛逆行为合法合理化。先是官方受命编发《奉天靖难记》,而后又三修定稿《太祖实录》,宣称朱元璋身前多次有意将其立为皇储,以此来为其夺取皇位开脱。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朱元璋在临近去世之前,就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朱棣有不臣之心。他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颁发圣旨:“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朱元璋命令晋王挑选将领军士在燕王封地周围布防,以备形势之急。
因此,朱元璋在身前是绝无可能有意将皇位传与朱棣的。
二
那为何朱元璋不中意英明神武的朱棣,而偏要将天下之重交由一个毫无政治军事经验的朱允炆呢?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朱允炆和李世民大哥李建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两位人物。
朱棣文韬武略不假,但朱允炆也并非无用之匹夫,朱允炆之礼义廉孝、躬亲必行是深得朱元璋看重和喜爱的。朱元璋洪武一朝三十一年,国内国外政治环境清平,已经再无能够影响国体的外部敌人存在,这也是为何明朝内部展开长达四年的内战仍未动摇大明国本的原因所在。
因此当这些难题被朱元璋尽数解决,朱允炆作为守成之主的优势便体现出来。倘若建文帝能够解决掉国内藩王割据的问题,明朝的发展走势又会是另一种光景,而朱允炆本人至少也能够得到唐高宗一般的历史地位。
三
那为何朱元璋知道朱棣有反意而未果断将其处置呢?
这就要站在当时的形势来看。朱元璋自己出身于草莽,深知人们对于权位的渴望,诸子对于储君地位的觊觎他心知肚明。但朱元璋曾定下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祖训,而其三个嫡子朱樉、朱棡、朱橚均难成大器,根本无法撼动皇长孙朱允炆的储君地位,唯独嫡子身份存在争议的朱棣有实力也有野心有可能对朱允炆发起挑战。
但当朱元璋临死之前,已经察觉到朱棣蠢蠢欲动,他一面命晋王加以牵制,一面为朱允炆布局防控。朱元璋认为朱棣倘若发动叛乱,以其一藩之力绝难抗衡明廷中央,整个明帝国朝堂上下仍会效忠于朱允炆,朱棣在发动叛乱前期就曾因实力不济而多次遇险。同时此时的朱棣尚无很明显的抗衡之意,北境抗击蒙古大任仍需依靠其力,因此朱元璋在病重之时就并未将其废黜。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
-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
-
- 聂政:史上最顾家的杀手
- 根据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者,轵深井里人。”聂政是郭解的老乡,也是轵地 (今河南省济源境内)人氏,深井相当于轵县的一个乡。豫
-
- 九天玄女:助黄帝胜蚩尤
- 九天玄女几乎要成为一个战神了。她第一次出现就是在黄帝和蚩尤的恶战中,春秋时又化身越女传授剑法给越国战士,在《水浒传》中又是宋
-
- 詹天佑买马车
-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先后指挥了塘沽、天津间的铁路铺轨工程,完成了滦河大桥工程和著名的京张铁路工程。詹天佑一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