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政第三十一
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伦。即就也就天伦谓合天意行刑罚则轻无赦,行刑罚之官虽轻犹不得作威作福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更古行反仲弓曰:“古之听讼尤罚丽于事,不以其心,可得闻乎?”尤过也丽附也怪遇人罚之必以事相当而不与其心也孔子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别彼列反悉其聪明,正其忠爱以尽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也有指无简,则不听也,简诚也有意无其诚者不论以为罪也附从轻,赦从重,附人之罪以轻为比赦人之罪以重为比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则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比毗志反是故爵人必于朝,与众共之也,刑人必于市,与众弃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也,士遇之涂,以弗与之言,屏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与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听狱,狱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狱成于吏,吏以狱成告于正,吏狱官吏正狱官长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于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外朝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然后乃以狱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听命,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不可得轻然后刑之者也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巧卖法令者也遁名改作,变言与物名也执左道与乱政者杀;左道乱也作淫声,淫逆也惑乱人之声造异服,非所常见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怪异之伎可以眩曜人心之器荡动行伪而坚,行诈伪而守之坚也。行下孟反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顺其非而滑泽以惑众者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杀。此四诛者不以听。”不听棘木之下仲弓曰:“其禁尽于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余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车,不粥于市;粥卖。粥余六反圭璋璧琮,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兵车旍旗,不粥于市;牺牲秬鬯,不粥于市;戎器兵甲,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中陟仲反不粥于市;布帛精麤,不中数,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卖成衣服非侈必伪故禁之禁卖熟食所以厉取也?实不时,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不粥于市;鸟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凡执此禁以齐众者,不赦过也。”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