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西亚诸国华侨华人概述

中亚和西亚两地区的华侨华人,根据各种资料估算当在38万人左右,约占全球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1.2%。这些华侨华人来自中国20余省份,但大部分来自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与台湾省。以民族成分言,他们中有汉族华人、维吾尔族华人、回族华人、哈萨克族华人以及乌兹别克族、满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的华人。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大致是这样的:在中亚地区,汉族华侨华人为1万人左右;回族华侨华人至少有5.3万人;维吾尔族华侨华人为22万人;还有近2万人的其他民族华侨华人,其总数约30万人。在西亚地区,汉族华侨华人约5000人;哈萨克族华侨华人在1万人以上;维吾尔族华侨华人至少有5.5万人,当然还有其他民族的华侨华人,估计其总数应在7-8万人之间。

从华侨华人移居中亚、西亚时间上看,明显地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分界线为1949年。华侨华人移居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几点:

第一,贫苦农牧民为谋求生活出路而移居中亚。从清代末年开始,有许多维吾尔族和汉族的贫苦农牧民不堪压迫剥削而陆续越过边界移往俄国中亚,以谋求生活出路,到1949年大约有10万人定居在中亚地区。

第二,因经商而定居中亚。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俄国商人来华经商,华人亦可去俄国经商,久而久之,有许多华商定居中亚,定居那里的主要是维吾尔族华人和汉族华人。

第三,陕甘回民起义军失败后逃往中亚。到1873年,陕甘回民起义军在清军进击下失败,起义军残部及难民在其首领白彦率领下撤退到新疆,为取得立足生存之地便与当地叛乱军阀阿古柏合流。清军镇压阿古柏的叛乱,阿古柏自杀,其余部及白彦虎率领之义军与难民在走投无路情况下遂于1877-1878年和1881-1884年先后分四批流亡俄国境内,其中仅回族华人达2026户,计8815人。

第四,华人作为亲属跟随苏联侨民移居中亚。1917年以前,一部分中亚华人(已入俄国籍)因不堪民族压迫和生活困苦,曾一度返回祖国。回国后作为俄国(苏联)侨民定居在新疆省绥定县(今霍城县)及其他县境。到20世纪50年代,这批苏籍侨民子孙繁衍增多。后来他们又要求重返中亚,返回时,其亲属亦随之而去。据统计,作为亲属而移居中亚的华人有8万余人。

第五,在1949与1962年,中国公民曾两次被强制裹挟而移居西亚。1949年秋,新疆哈萨克族头人因政治原因把哈萨克族华人强制裹挟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尔后又于1953年辗转到土耳其定居,其人数当在5000至8000人之间。1962年在新疆伊犁和塔城两地至少有6万华人被裹挟到中亚定居,其中大部分是维吾尔族华人。

第六,1949年以后,中国商人,其中不少是台湾商人去西亚诸国经商,长期定居那里,成为华侨。

第七,移居西亚、中亚的华人华侨因朝觐、战乱,或因20世纪60-70年代文化革命而移居那里。

定居在中亚的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他们绝大部分是维吾尔族华人和回族华人,汉族华人是少数。

定居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多在阿拉木图州和塔尔迪库尔干州,计达14.8万人,其中不少人定居在阿拉木图市。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维吾尔族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奥什州以及伏芝市、托克克市、普尔热瓦里斯克市等地,计达3万余人。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大部分定居在费尔干纳州、安集延州和塔什干市,有2.5万人之多。

回族华侨华人在哈萨克斯坦的居民点有:江布尔州的加尔帕克——求别、红旗、卡拉库奴孜、克孜尔——夏里克等地。

中亚诸国华侨华人居住的显著特点是“小分散,大集中”。所谓“小分散”是少数人分散定居,而所谓“大集中”,是指绝大部分华人华侨则集中定居,尤其在哈萨克斯坦境内。

长期以来,在中亚的华侨华人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通力合作为开发和建设中亚做出巨大贡献,例如维吾尔族华人把中华的甜瓜、西瓜的栽培技术传播到中亚。同时,汉族和回族华侨华人亦把中华先进的农业和园艺技术带到那里,如在那里种植水稻、蔬菜、豆类及其他经济作物,还在那里栽培葡萄和其他果树、花草等,从而发展中亚的农业和园艺业。

其次,华侨华人把中国的先进的手工技艺、建筑技术以及乐器的制作工艺也带到中亚,如回族华人酿出的醋和制作的挂面颇负盛名,又如他们建造的回族华人中央礼拜寺被苏联建筑家誉为“建筑师高超技艺的纪念碑。”

再次,华侨华人还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中亚,从而丰富所在国的文化宝库,诸如烹调技术、筷子文化、中医、针灸、气功……。

正是上述贡献,他们才能在那里立足,并开创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文化教育方面,二战后,中亚华侨华人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维吾尔族华人在这里建立多所维吾尔族学校,培养出一批批维吾尔族华人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维吾尔族华人副博士、博士百余名,其中有的已成为本共和国科学院和前苏联科学院的通讯院士。他们不仅掌握所在国的民族语言,而且还熟练地掌握俄语和其他外国语言。维吾尔族华人还建立一些维吾尔文出版社,出版一些维吾尔文报刊,创建维吾尔剧团,用维吾尔语公演各种节目。

回族华侨华人与汉族华侨华人文化素质亦有很大提高,先后涌现出大批各种层次的知识分子,其中有教师、学者、作家、人、记者与艺术家。他们在教育、文化与科技领域里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对推动中亚地区的科技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后,回族华人华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制本民族的拉丁化文字,并确定以甘肃地方方言作为标准语。1954年当地政府正式通过回族华人的语言字母、正字法及标点符号等。这样,回族华人有自己的文字,使本民族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中亚华人绝大部分是以种族和血缘关系而聚居的,因此形成许多维吾尔族华人和回族华人的聚居区和居民点。维吾尔族华人在阿拉木图已形成若干聚居区:维吾尔区、塔加尔区、奇列克区、伊犁区等。在塔尔迪库尔干州则形成潘菲洛夫区、基洛夫区……维吾尔族华人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其他共和国,亦形成一些聚居区。回族华人华侨也形成许多聚居区和居民点,其中最典型的要算位于哈萨克斯坦托马克市的被称为“陕西村”的居民区。1989年该村(区)人口约2.2万人,居民几乎都是陕西籍回民。华人聚居区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相互交往和构成本民族的小社会。这对于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极为有利。

无论是回族华人,或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的华人,多在本民族内通婚,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华人与所在国的居民通婚,而且这种趋势将是日益增强。

至于说到汉族华人,他们保存大量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如吃饭仍用筷子、过春节、拜年、压岁钱、放鞭炮、酒席上划拳行令,彼此通信、约会仍使用华文,等等。有的华人虽然加入所在国国籍,甚至娶所在国女子为妻,但仍认为自己是华人。

西亚华人约有7-8万人,其中维吾尔族华侨华人居绝大多数,约占90%。还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华侨华人。维吾尔族华人和汉族华人主要定居在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科威特、约旦、也门等国。哈萨克族华人比较集中,绝大部分定居在土耳其。

在西亚诸国的华侨华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如有的经营皮货、绸缎、地毯、店铺、饭馆、旅馆和理发店;有的开办工厂,如塑料厂、皮革厂。少数人还经营石油运输业和房地产业。总之,在经济上他们起到重要作用。

定居在土耳其的哈萨克族华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刚到达时,被当地政府安排在伊兹米尔、安卡拉、科尼亚、伊斯坦布尔等地农村,给予生活和劳动安排。1955年,他们分到土地、房屋和生产工具,这样生活有保障,并安定下来。不久,土耳其经济起飞,他们大部分人抓住这一机会弃农经商,一部分人从事外贸活动,主要从事向西德、意大利、台湾推销各种商品,还有的开办工厂,经营制革、造纸、塑料、印染等企业,或经营机械制造业、医药业等。这些华人华侨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已成为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或大商人。

约旦亦是华侨华人较多的国家之一,约有1500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而来自中国台湾省的仅有150人。来自大陆的多系劳工,而来自台湾的系来投资的商人。他们多数未加入所在国国籍,为华侨。

二战后,西亚各国华侨华人的文化素质亦提高得很快。一般说来,第一代、第二代华人的文化素质很低,大部分是文盲,但第三代就受到普通教育。现在年轻的一代几乎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中有一批优秀的华人曾留学美国、法国、德国,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因而在华人华侨中涌现出一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如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医生、学者、教授及企业家等。

西亚华侨华人也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所在国,其状况雷同于中亚华侨华人。

总而言之,他们勤劳、勇敢、淳朴、坦诚、艰苦创业,为开发西亚地区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获得当地人民与政府的信赖。巴基斯坦与土耳其政府给予华侨华人以优厚待遇;沙特阿拉伯华侨华人则享受着阿拉伯人能享受到的一切待遇,如免费医疗、免收水电费、子女公费入学等。

和中亚华人一样,西亚华侨华人分散在几个国家定居,但在每一个国家又集中在几个地区。在沙特阿拉伯,维吾尔族华人集中定居在塔伊夫、麦加、麦地那、吉达、利雅得和胡富夫;在巴基斯坦集中定居在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拉合尔、卡拉奇、巴勒提特(罕萨)和吉尔吉特;在土耳其集中定居在安卡拉、伊兹米尔与伊斯坦布尔等地。在土耳其的哈萨克族华人基本上同维吾尔族华人定居情况一样,也形成自己的若干个居民区。

西亚华人在很多方面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如这里的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华人举行婚丧嫁娶仪式仍按本民族传统与习俗进行,并多在族内通婚。

在中亚和西亚的华人大致可分两类:加入所在国国籍者和未加入者。从数量上讲,加入国籍者占绝大多数,究其原因有下列几点:一,因取得所在国国籍后便成为该国公民,会受到保护;二,为了孙后代着想;三,绝大部分华侨华人在所在国已生活几十年,既习惯这里的生活环境,又积累一定数量的财产,处于无法舍弃离去的境地,只好加入所在国国籍;四,华侨华人中不少人因政治原因流亡中亚、西亚(1949年前后均有),他们因怕引起中国与所在国外交争执以免遭到引渡回国之不测,故加入所在国国籍,成为其合法公民。

中亚、西亚华侨华人同其他海外华人相比较,有其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保留许多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都有一颗热爱、关怀祖国赤子之心。其不同点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

第一,华人移居中亚和西亚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原因,这与移居海外其他国家的华人不同,后者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而移居海外的。

第二,中亚、西亚华人聚居程度高于海外大多数国家的华人。这一特点同新加坡、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人华侨聚居情况相似。

第三,中亚、西亚华侨华人的民族差异性远远高于海外其他国家的华侨华人。中亚、西亚华人的主体是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和汉族,而海外其他国家的华侨华人主体是汉族。

第四,中亚华人不像西亚及其他海外的华人那样贫富差异大。在中亚华人中既没有赤贫,也没有巨富,这是与中亚长期处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密切关系。

反映中亚、西亚华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华人越来越多地卷入所在国的社会活动。从华人角度说,不卷入是不可能的,不卷入就会丧失立足之地。但是这种卷入就必然增强华人的所在国意识,淡化母国意识。加之,自1949年后,中国被西方国家封锁。这种状况又因中国自我封闭政策而加剧。一方面华人对祖国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对所在国社会活动卷入增多。1955年中国政府宣布不承认双重国籍,鼓励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因而绝大部分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中亚、西亚华侨亦如此。从此之后,中亚、西亚华侨放弃“落叶归根”传统观念,决意“落地生根”,把自己的命运同所在国命运联结起来,更何况第三代第四代华人已完全当地化了。

虽然如此,中亚、西亚华人身上仍然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仍保留从其父辈那里继承的中华文化传统、习俗和观念以及处世为人的哲理。他们还会一代代地把这些东西传下去。这一趋势将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政策的推行与深化,亦随着中亚、西亚华人回国探亲人次的增多而日益加强。

【参考资料】:

甘宁青史料》。

《苏联维吾尔族华人简介》。

《苏联回族华人简介》。

张天著:《二战后前苏联华人状况述评》。

张天著:《二次大战后中亚、西亚华人的发展趋势》。

《华侨华人专辑》(1989、1990、1991年合订本)。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上官婉儿的爱情多波折
上官婉儿的爱情多波折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的贴身秘书:上官婉儿(公元664-710),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是一位身在宫廷斗争的夹缝中,先挣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据传闻齐恒公是因宽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品质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