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整
属于: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28 11:18:5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本 名:刘整
别 称:赛存孝、亡宋贼臣
字 号:字武仲
所处时代:南宋末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邓州穰城(今河南邓县)
出生时间:1212年
去世时间:1275年
主要成就:灭亡南宋

刘整(1212—1275)字武仲,河南邓县人,曾以12骑袭破金国信阳,军中呼为“赛(李)存孝”。宋理宗景定二年(1262)任潼川府路安抚副使兼知泸州时,因畏惧奸臣贾似道迫害,以所领15军、州、户口30万向忽必烈大汗(元世祖)叛变。南宋方面丢失大半个四川,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叛降后,策划绕过长江、嘉陵江上易守难攻的山城,改从襄阳中路突破。元兵遂得长驱南宋都城临安,灭亡南宋。
金末时投奔南宋,刚好此时刘整最初的直接领导江万载因不满权权臣贾似道当权误国,辞职归里奉养慈母,贾似道为了排除异己,在各路武将中推行所谓的“打算法”,即派遣官会计查核各地军费,凡在战争中支取官府钱物用于军需者,一律加以侵盗掩匿的罪名治罪。吕文德当时为策应大使,与四川制置使俞兴勾结,打算利用“打算法”迫害刘整。刘整得知消息后,惊恐不安,派人到临安向朝廷上诉,因一向看重他的上级礼部尚书江万载等都已辞职,投诉无门。当他看到比他名气更大的向士璧、曹世雄均被逼而死后,“益危不自保”,于是秘密派人与蒙古成都路军马经略使刘黑马联络,表示愿意以泸州及所属十五郡三十万户投降。由于刘整是宋之名将,他突然以蜀之冲要的泸州要求投降,让蒙古方面感到难以理解。当时蒙古将领多认为刘整投降之举真假难辩,不可信。只有刘黑马认为刘整此举毫不可疑,最终,他力排众议,决定派儿子刘元振前去受降。
景定二年(1261年)六月,刘整召集手下官员,杀死反对投降蒙古者,开门迎接刘元振入城,被蒙古任命为夔路行省兼安抚使。宋理宗听说后勃然大怒,命俞兴讨伐刘整,结果却被刘整打败。吕文德奉命务必收复泸州。宋军首先克复了泸州外堡,然后采取步步为营、坚壁围攻的战术向泸州推进。刘整难以支持,次年(1262年)初撤出,将泸州民徙往成都、潼川。正月,吕文德收复泸州。宋朝廷改泸州为江安军,但其所隶之州,除泸、叙、长宁、富顺外,均为蒙古军占有。刘整投降蒙古对南宋是毁灭性的打击,他不但提出了先取襄阳的战略构想,还为蒙古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使南宋的水军优势荡然无存。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认为“宋元后期战争的关键决策人物并非丞相伯颜,而是降将刘整。正是刘整使得元朝作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偏安江南,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宋王朝也终因元朝的战略转变而灭亡”。
伯颜
本 名:伯颜 所处时代:元朝 民族:蒙古八邻部 出生地:伊利汗国 出生时间:1236年 去世时间:1295年1月11日 主要成就:率军灭宋,屡抗诸王,拥立成宗 官 职:太傅、[阅读]
贾似道
中文名 :贾似道 别 名 :贾师宪、贾悦生、贾秋壑 国 籍:南宋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天台 出生日期 :公元1213年8月25日 逝世日期: 公元1275年10月中旬 职 业[阅读]
吴玠
中文名:吴玠 别 名:晋卿 国 籍:南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县) 出生日期:1093年 逝世日期:1139年 职 [阅读]
孟珙
中文名:孟珙 别 名:璞玉 国 籍:中国宋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 出生日期:庆元元年(1195年) 逝世日期:淳佑六[阅读]
宋理宗
中文名:赵昀 别 名:赵与莒、赵贵诚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205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1264年11月16日 朝代:南宋 [阅读]
-
- 黄帝为何娶丑女嫫母为妻
- 在我们对先祖黄帝敬仰之余,也对他的婚恋生活作一些了解吧。虽然黄帝位居首领,功德齐天,但传说他的次妃竟面如黑漆、额似石锤、两颧高
-
-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 资料图:川岛芳子戎装照在日本的谍海中,“巾帼女豪们”的手段丝毫不逊于男子,而这些女谍中的头号人物,无可争议的当数川岛芳子。她的活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