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
属于: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1-28 11:30:10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中文名:胡瑗
别 名:安定先生、胡安定
国 籍:中国(北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泰州海陵(今如皋)
出生日期:993年
逝世日期:1059年
职 业:理学家、大儒、教育家
信 仰:儒学
主要成就:创立理学“安定学派”
为“宋初三先生”之一
代表作品:《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等
祖 籍:陕西省子长县安定镇
墓 地:浙江湖州胡瑗墓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生平
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于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的一户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席”,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即后来江苏省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1034年(景祐元年),42岁的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时值原朝廷中向来重视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对废后被贬该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聘他为首任教席,并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到任后,他即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公子能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城各地学府的楷模。
1036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1040年(康定元年)8月,随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1041年(庆历元年),胡瑗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翌年复出,改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
1044年(庆历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1050年(皇祐2年)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3卷。105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主讲教授),晋光禄寺丞。被征为太子中舍,后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的欢迎并敬重。
1056年(嘉祐元年),64岁的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同时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此时虽身为命官,却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当时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储君、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后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谥“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曾写下过赞颂他的诗句“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人物简介
胡瑗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 ,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
胡瑗精通儒家经术 ,以“圣贤自期许”,讲“明体达用之学”。
他认为,儒家的纲常名教是万世不变的“体”,而儒家的诗书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体、文付诸实际,可以“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达到民安国治 、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是“用”。
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致用的特点。
胡瑗“白衣而为天下师”。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胡瑗在苏州、湖州一带任教实行的教学方法史称“苏湖教法”,宋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
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胡安国
本 名:胡安国别 称:胡文定公字 号:字康侯 号青山所处时代:南宋、出生地:建宁崇安出生时间:1074年去世时间:1138年主要作品: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主要[阅读]
石延年
本 名:石延年字 号: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南京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出生时间:994年去世时间:1041年主要作品:《石曼卿诗集》 石延年(9[阅读]
孙复
中文名:孙辅别 名:孙国仪民 族:汉族职 业:将领主要成就:辅佐孙策平三郡随同孙策攻击泸江太守刘勋籍 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官 职:交州刺史、平南将军等 孙辅的父母在他还是[阅读]
李若水
本 名:李若水别 称:李若冰字 号:清卿所处时代: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曲周水德堡村主要作品:《李忠愍公集》主要成就:随宋钦宗至金营,怒斥敌酋完颜宗翰,不屈被害谥 号:忠愍追 赠:观文[阅读]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画符号。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是商王朝
-
-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 “用”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超过两千次,属极为常见的字词之一。“用”字大部分出现在祭辞中,但也有不少与祭祀无关的文例;另外还有几百条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