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饮子

书籍: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三册 作者:彭怀仁 朝代:1994-11-01 专题:书籍

【方源】《阎氏小儿方论》。

【异名】甘露饮〔《局方》卷六(绍兴续添方)〕、大甘露饮(《咽喉经验秘传》)。

【组成】生干地黄(焙) 熟干地黄(焙) 天门冬 麦门冬(各去心,焙) 枇杷叶(去毛) 黄芩(去心) 石斛(去苗) 枳壳(麸炒,去瓤) 甘草(锉,炒) 山茵 陈叶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后温服;牙齿动摇,牙龈腥热,含漱渫并服。

【功用】①《广西中医药》(1985;3∶20):清热利湿,润肺利咽。②《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1∶27):滋阴清热,行气利湿。

【主治】心胃之热上冲,牙龈、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湿热黄疸,阴虚盗汗,胃脘疼痛。

①《阎氏小儿方论》: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又治热气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②《局方》(绍兴续添方):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牙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疮肿已发未发;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小便黄涩;或时身热。③《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1∶27):胃脘痛,阴虚盗汗,温热病,咳嗽,消渴,肝郁头痛,衄血,痛经。

【宜忌】《广西中医药》(1985;3∶20):素体阳虚,溃疡日久难愈,肢冷,腰膝酸楚,溲清,舌嫩有齿痕,脉沉细等肾阳不足,阴损反阳,水不济火,虚火上炎之证,不宜用此方。

【方论选录】①《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少阴药也。烦热多属于虚,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肾胃之虚热,泻而兼补也;茵陈、黄芩之苦寒,折热而去湿;火热上行为患,故又以枳壳、枇杷叶抑而降之也。②《医林纂要》:熟地黄以滋养肾水;生地黄能升肾水以上交于心;麦冬以清肺宁心;天冬能滋肺金以下生肾水;石斛甘微咸,得水石清虚之气,故能补心安神,清金保肺,去胃中之湿热而布膻中之清化;茵陈去胃中沉郁之湿热;黄芩降肺逆;枳壳破郁积,且能敛阴;枇杷叶酸能补肺敛阴,宁心收散,苦能泄逆气,泻火清金;甘草补中而亦能去热。热盛则水涸,二地以滋之;热盛则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用黄芩、枇杷叶;去湿用茵陈、枳壳,而皆有悠扬清淑之致。不必大为攻下,此所以为甘露。热莫盛于胃,而诸热皆统于心,心化不足,则热妄行,石斛补心以除妄热,所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也。③《时方歌括》:足阳明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润以补之;枇杷、枳壳之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耆、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盖以阳明之治,最重在养“津液”二字。此方二地、二冬等药,即苓汤用阿胶以育阴意也;茵陈、黄芩之折热而去湿,即猪苓汤中用滑泽之除垢意也。

【临证举例】①口疮 《广西中医药》(1985;3∶20):本方加减治疗口疮31例,方药为:干地黄15克、熟地黄12克、天门冬12克、麦门冬15克、黄芩10克、茵陈9克、枇杷叶9克、枳壳6克、石斛10克、黄连6克、桔梗6克、甘草9克。每日一剂,煎水分三次服完,小儿量酌减。除婴儿外,重症者可用柳花散加减煎汤含漱(青黛10克、冰片9克、黄柏15克、甘草15克。每日一剂)。典型病例:肖某,女,69岁。口舌生疮,灼热疼痛,屡治不愈五年余,且伴口苦咽干,头晕头痛。体温39℃,口喉干涩,吞咽疼痛,纳少,溲黄便结。口腔及舌缘两边有黄白色的溃疡点16个,两侧扁桃体呈Ⅱ度肿大,咽喉部充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给予甘露饮加减(干地黄15克、熟地黄12克、天门冬12克、麦门冬15克、黄芩15克、茵陈9克、枇杷叶9克、枳壳6克、石斛10克、黄连6克、桔梗6克、甘草9克)。每日一剂,煎水分三次内服。另用柳花散加减煎水含漱。连用二日后,口腔溃疡点由原来16个减少至八个,颜色变浅,面积也明显缩小,诸恙亦愈。上方加生黄耆15克,继用五剂后治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②胃脘痛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1∶27):李某某,男,31岁。上腹部于饭后隐隐灼痛反复发作三年余。症见纳差,口干多饮,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诊断为慢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虚热内扰。用甘露饮去茵陈、枇杷叶,加入金铃子9克,延胡索9克,青木香9克,乌梅6克。连服七剂腹痛消失,食饮好转。后又减理气止痛之品,加入太子参18克,淮山药12克,内金9克,连服30余剂,症状消失。③阴虚盗汗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1∶27):魏某某,女,4岁,患儿睡后汗出不止二年,尤以夏天为甚。平素体弱,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结,小便短急,五心烦热。经用多法治疗无效。唇赤舌红,无苔,脉细数。X线胸透,肺部正常。辨证为阴虚内扰,心液不敛。用甘露饮去茵陈、枇杷叶,余各味减量三分之一,再加太子参12克,五味子6克,浮小麦6克。服三剂后好转。后又在此基础上减味,并先后用白芍6克,淮山药9克,生牡蛎12克,连服10余剂,盗汗消失,手足烦热好转,五年未复发。④温热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1∶27):禇某某,男,35岁。因受凉后发烧五天,体温达39.5℃,微恶风寒,伴有头痛,咳嗽,痰少黄稠,口渴唇干,喜冷饮,三天无大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中间微黄,脉滑数,X线胸透,为左侧支气管炎,辨证为外感风热,邪传阳明。用甘露饮去茵陈,枳壳,加石膏30克,大黄9克(后下),银花9克,连翘9克,日服二剂,每日四次。二天后体温下降,大便通畅,头痛减轻,但仍有咳嗽,低烧,周身酸痛,去上方加味之药合麻杏石甘汤及蔓荆子。日服一剂,每日二次,连服五剂,症状消失。

上一篇:甘菊花散 下一篇:甘露饮子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这是一关于双头鸡的故事,据说与王莽篡位有关,一起来看看……双头鸡汉武帝太初二年,大月氏国给汉武帝造贡上一只长着两个头、四只脚、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齐宣王拜颜斶
齐宣王拜颜斶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淳于髡传
淳于髡传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他身高不足七尺,被齐威王任命为大夫。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
秦庄襄王,异人在位3年去世!
秦庄襄王,异人在位3年去世!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秦庄襄王画像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