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现有7.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占全国蒙古族总人口的1.49%。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也有一些分布。使用卫拉特方言、“胡图木”蒙文。由于长期与藏族交错杂居,一部分兼通藏语文,居住城市的通汉语言。蒙古族是陆续分批进入青海的。最早进入青海是南宋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率部进入金朝境内,攻破积石州(今循化及其周边地区),占领西宁州,接着又占据了青海湖周围及柴达木盆地,在此驻军镇守屯牧,这是蒙古族进入青海之始。忽必烈登基称汗,改蒙古汗国为元朝,以大汗名义号令四大汗国,遭到拥有重兵,占据战略要地的窝阔台之孙海都和察合台之孙都哇的反对,他们联合起来以武力对抗元朝。忽必烈为了巩固政权,派自己儿子西平王奥鲁赤、安西王芒剌哥率部进驻今甘、青、宁地区,令驻牧于甘、青西部的察合台汗国四世汗王阿鲁忽之子出伯率所部蒙古军、西域军协助西平王(后又分出镇西武靖王)、安西王镇守西部边疆。不久因镇守青海的宁濮郡王章吉驸马从海都叛,元王朝即以从叛处置,取消世袭封号和封地,并于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封出伯为西宁王,将宁濮郡王的封和属部划归出伯。随后又封出伯威武西宁王、邠王等王号,令其镇守青海及甘肃西部、新疆东南部。因此从元世祖至元开始,进驻青海的蒙古族既有西平王、安西王的部众,又有西宁王的部众,在所部镇守地域内屯聚牧养,繁衍生息。元朝灭亡后,青海蒙古各部随同其首领归附明朝,明朝对他们就地进行了安置,主要安置在罕东、安定、阿端、曲先四卫,即今柴达木盆地北部和西部地区,其首领或在卫所内委以官职,或在朝廷中给以职位,以削弱北元的势力,化阻力为助力。明代进入青海的蒙古各部是从正德年间开始的。明正德四年(1509),东蒙古两个较大的封建主亦卜剌和满都赉·阿固勒呼(阿尔秃厮)起兵反抗东蒙古统治者达延汗,失败后,率部1万余人迁徙青海湖一带驻牧,随后又有其亲族卜儿孩率部万余人入青,与亦卜剌部合牧。不久,西蒙古瓦剌部的一支,在其首领奄克的率领下进入青海,东蒙古右翼3万户中两支在首领整克、大同率领下进入青海。由于上述几部蒙古均为蒙古太师(后为汗王)也先的部众,而且都是瓦剌蒙古,又有亲族关系,因而共同推举也先之孙亦卜剌为西海蒙古领主,统领青海蒙古各部达三十余年,游牧于青海广大牧区。此为蒙古族第二次大批入居青海。从1533年(嘉靖十二年)开始,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吉囊、俺答汗为统一蒙古各部,先后率部西征瓦剌,南征亦卜剌。亦卜剌遇害后,西海蒙古推举卜儿孩为领主,与东蒙古吉囊、俺答汗相对抗。吉囊与俺答汗先后五次入青,共留驻青海部落29支,10万余人。卜儿孩为了保存该部实力,曾多次与明廷联系,请求归附,而明边官员不予理会,其部众即迁牧大通河流域、祁连山南北。此为蒙古族第三次大批入居青海。明代末年,又有两支蒙古部落相继入居青海,一是喀尔喀蒙古却图汗所率东蒙古部落,一为和硕特蒙古顾实汗所率西蒙古部落。崇祯元年(1628),外喀尔喀领主却图汗因支持察哈尔部林丹汗武力统一蒙古各部,受到外喀尔喀诸领主的反对和排挤,于崇祯五年(1632)与林丹汗率部进军青海,林丹汗行军中病逝于甘、青交界的大草滩,两部蒙古由却图汗率领征服青海土默特蒙古。为把自己的势力拓展到西藏,与西藏拉藏汗、康区白利土司相勾结,参与迫害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活动。格鲁派即派人到新疆向卫拉特蒙古请求救援。而当时卫拉特联盟各部人口和牲畜都有较大发展,草山紧张,早有向外拓展牧场的想法。卫拉特联盟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借西藏求援之机,为摆脱准噶尔部的控制,于崇祯九年(1636)率四卫拉特联军进军青海,很快打败并擒杀了却图汗,统一了青藏高原,并建立了西藏地方政权,登上西藏最高王位。他令长子驻守拉萨,其余九子驻守青海,陆续将自己在新疆的部众迁入青海,并将元明时期进入青海的蒙古各部的后裔、归附的喀尔喀部以及进军青海四卫拉特其他留青部落,按地域分别由其诸子统领,命其第六子达赖巴图尔以副王的身分统领之。这时青海蒙古族人数达二十余万。此后再无大批蒙古族迁入青海。蒙古族世居青海七百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民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青海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逐水草放牧,经营绵羊、山羊、牦牛、马、骆驼等,兼营采金、采盐等副业。居住于农区的,从事农牧结合的经济生产。从事畜牧业的住圆形毡帐“蒙古包”,从事农业生产的住土木结构房屋。其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既保持了本民族古老的传统,又因与当地兄弟民族长期交错杂居,互相影响而形成了地域特点,如服饰、饮食、婚丧等都比较接近藏族。蒙古族性格豪爽,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传统体育英武健康。早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宁王、西平王、安西王系的族人,明代亦卜剌、卜儿孩、奄克部的族人,以及后来被称为托茂人、红毛儿、康家人的蒙古人,虽然他们先后融合到回族等穆斯林民族中,但其体形、性格、生产习俗、语言等,始终保持了蒙古族的特点,居住、饮食、服饰等习俗也部分保持了蒙古族特点,甚至连礼拜场所也采用蒙古包或者露天聚礼。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一鸣惊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曰止戈为武
- 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嫡长子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在令尹成嘉监督与辅佐下,为先君楚穆王发丧。楚庄王即位之初,楚国正处于风
-
-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
-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
-
-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
-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