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扭达

书籍:西北民族词典 作者:刘维新 朝代:1998-08-01 专题:书籍

土族妇女头饰。扭达为土族语“头饰”的音译,流行于青海土族地区。样式多种:互助县土族妇女扭达主要有“托浑扭达”、“适格扭达”、“那墒扭达”、“加斯扭达”、“哈雪扭达”、“雪古浪扭达”等。民和县土族妇女扭达有“素撤都扭达”等。同仁县土族妇女扭达有“包图”。“托浑扭达”又称“绊绊切扭达”,形似圆饼,汉语俗称“干粮头”。佩戴地区仅限于互助红崖子沟土观、丹麻土观等村庄,是一种贵族头饰。按其习惯,土观村姑娘外嫁他乡,仍戴本地扭达,外村姑娘嫁到土观村,须戴“托浑扭达”。其制作方法是:在直径21厘米的圆形布坯上饰以彩色三角形、日月形图案,边缘饰彩色线穗两层,佩戴正前饰两束长彩穗,长12厘米,后饰绣花带,带下端缀以小珍珠、齿贝镶制的“尤”。“适格扭达”佩戴范围较广,因状如簸箕,汉语俗称“簸箕头”。其制法是用当地产的芨芨草编成架子,用硬纸和粗布裱糊成坯,正面用专做“扭达”用的金银箔纸和数道褶叠的五彩布条,周围镶饰3厘米见方的云母片,边饰两层红黄色线穗,每层20束,额部垂1束16厘米长的红丝穗,背面插数百枚钢针。佩戴时,将两块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薄铜片用丝线连在一起,卡在两鬓间,将一个用长发或尾制作的半月形“苏吉日格”固定在脑后。戴上“扭达”,扣上银制碗状的“向斗”,用银簪将“向斗”、“扭达”、发鬓别在一起,背后挂一束红棉绒绳子。同时佩戴银制大耳环或上七下九的长穗耳坠,颈部佩戴镶有20枚海螺的项圈。“那仁扭达”形似3支箭,汉语俗称“三叉头”,佩戴范围较小,主要流行于互助、那仁沟等地,其制作方法是:将1.2米宽幅的红布双折缝合,上面镶饰6厘米长的圆形铜管,管内镶30厘米长、箭头呈三叉的箭枝,管下端缀绣花带,带端饰“尤”。“加斯扭达”分铧尖头、鞍撬两种,流行范围小。“哈雪扭达”与“适格扭达”基本相似。“雪古郎扭达”形似马鞍,主要流行于互助、大通等地。“素卜都扭达”主要流行于民和三川地区,俗称“凤凰冠”,制法是:先做宽额箍,上裹布,镶以玛瑙、珊瑚,前檐密缀细小珍珠穗,中间插以金银丝制成的凤凰,将发绾成“商图”,再配戴大银耳环和有穗的耳环,走起路来凤凰不断摆动,有“凤凰三点头”之称。佩戴“扭达”,同时要佩戴一定的饰物,主要有“向斗”、“藏日”、“那彦”、“胡罗斯”、“尤”、“素”等。“向斗”铜银制品,形如碗状,用于扣顶。“藏日”银制品,为六块三角形饰物。系于“向斗”两边。“那彦”为两片长方形铜制品,用于夹两鬓发辫。“胡罗斯”为挂在“向斗”上的红头绳,长数米。“尤”即在直径21厘米的圆布坯上镶以红白两色珍珠,边沿饰以贝壳,挂在扭达背部。“素”即大项圈,上饰有二十余枚海螺片。

上一篇:纽林的斤 下一篇:《农桑撮要》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郭开如何陷害廉颇
郭开如何陷害廉颇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都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宋代的陆游曾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美国总统林肯说:“黄金诚然是宝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秦孝文王是个悲情君王,等了几十年终于轮到自己当皇帝,却在位仅仅三天,就寂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前,先王昭襄王,带领着秦国在一统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大诗人。他担任过楚国的大臣,参与国家内政和外交大事。为了使楚国强盛,屈原主张
子产为人不苟私情
子产为人不苟私情
为什么说子产为人不苟私情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