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

书籍:外国现代派文学辞典 作者:赵乐甡 朝代:1990-10-01 专题:书籍

日本战后派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之一,1956年第1期至第10期《新潮》杂志连载,1956年10月由新潮社出版单行本。主人公“我”出身于寺院住持之家,后到金阁寺当小和尚。“我”从小就对金阁寺怀有迷狂般的热爱,一直向往美丽的金阁寺。可是“我”总觉得跟金阁寺没有更多的缘份,只在战争的后期,当它面临空袭大火中化为灰烬的危险时,“我”才找到了同这个美的象征之间的一体感。“我和她面临着共同的危险,我发现了美和我之间的媒介。一向拒绝、疏远我的美和我之间架起了桥梁。我陶醉了。”然而,战争结束了,金阁寺仍安然无恙,“我”和她又疏远了。金阁寺甚至成为我现实生活中的障碍,“我”终于放火烧毁了金阁寺。日本文学评论界认为这是一部难解的观念小说,对它的评价毁誉参半、众说不一。烧毁金阁寺的事件以及放火者的出身与身份都是确实的。作者借用了这一现实事件,同时,金阁寺又是作者某种观念性的艺术体现,它象征着艺术和美,对金阁寺金碧辉煌的外观描写以及反复出现的赞誉可资佐证。金阁寺既是向往追求的美好对象,又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异己的存在物。主人公与金阁寺的关系暗示着人生与美和艺术的悲剧性相关。作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扭曲的、带有病态心理的,得不到美时便转化为毁灭美。企求得到幻灭前的一瞬间的一体感。三岛由纪夫明确表示,“在日本,美不意味着人的复活,而是带着否定生的宗教性”。作者对战后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他在寻找一种悲壮、惨烈的美,用以寄托自己的心志,他的这种追求带有一种狂躁的破坏性力量。这部作品已包含了他自决身亡的悲剧性萌芽。《金阁寺》的文笔凝练优美,篇章布局错落有致,行文贯注着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字里行间处处镶嵌着作者奇警的譬喻和深邃的遐思,令读者回味无穷。这些艺术特征使《金阁寺》以及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接近战前的唯美主义文学。

上一篇:今东光 下一篇:金东仁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吴王寿梦问什么是周礼
吴王寿梦问什么是周礼
吴国是比较特殊的诸侯国,它与周王朝同宗,也接受了周武王的分封。但是它建立于周王朝创立之前,由周武王祖父季历的两个哥哥开辟,第五代
杀手专诸的经济问题
杀手专诸的经济问题
如果把战争和谋杀活动当成一种投资活动,那么专诸的这次谋杀无疑称得上史上回报率最高的一次谋杀。根据血酬定律理论,我们不妨把专诸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争论于秦惠王之前,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司马错张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史上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他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画像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