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又称“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巩固和发展的物质生产条件,它是建立在当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上,应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现代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建立和不断增强比资本主义生产更先进、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物质前提。毛泽东说:“必须懂得,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62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根本前提。建立这个强大的物质基础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与吸收国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要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把工业、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建立在当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之上,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建成一个比例合理、发展协调、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只有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不断扩大和增强,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其他重大社会差别,使人类最终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准备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具体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由于我国原来的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而且很不平衡,因此,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不是短时期就能完成的。
-
-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 状元出对清朝嘉庆年间,朝廷重臣戴衢亨到四川微服私访,看到一户姓祝的人家在办喜事,十分热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来到对面酒店沽酒,忽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