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 上卷 作者:万里 朝代:2006-01-01 专题:书籍

王夫之哲学命题。《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里仁》:“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无欲,其理即人之欲。学者有理有欲,理尽则合人之欲,欲推即合大之理。于此可见: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王氏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理”表现为“礼”。“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读四书大全说》卷八)。离开了人欲,礼教的作用就表现不出来。例如,孔子讲过“食不厌精”,说明他对细粮的爱好和欲求;但他又说过“不以绀緅饰”,即不用接近黑色礼服的颜色替自己的衣服作装饰镶边。这说明圣人的欲望总是合“礼”,即合乎天理的。所以他说:“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王氏又指出,人饥饿了就要饮食,寒冷了就要加衣服,这是合乎“天理”,即合乎生理要求的。但不同的人对饮食的口味、质量要求不同,对衣服的式样、质料、颜色也各有所好,这就是人欲。可见,天理是通过人欲表现出来的。人欲得到合理的满足,天理也就得到了实现。王氏又说:“有公理,无公欲。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思问录·内篇》)所谓“私欲”就是越出了“礼”所规范的欲望。可见,王氏的理欲统一思想是有前提的,即不能“越礼”。尽管如此,它对纠正宋儒将理欲对立起来的存理灭欲思想,还是起了历史的进步作用。

上一篇:太虚本动 下一篇:日新之化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王冕好学
王冕好学
元朝末期,出了个有名的画家王冕。从小好学,而家境贫寒。由于读不起书,只好帮着家里放牛。七八岁时,有一天他路过学堂门口,听到里面琅琅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齐宣王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丑皇后,也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贾南风,这个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黑颜祸水”。贾南风有多丑,且看以下这两段“证
秦庄襄王,异人在位3年去世!
秦庄襄王,异人在位3年去世!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秦庄襄王画像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张仪为什么要戏弄楚王呢?又是怎么戏弄的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