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俊
【生卒】:1890—1927亦名书诗、人杰。潜江人。出生在一个教书先生的家庭。1902年在长兄李书城挚友吴禄贞的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工科学士学位。这期间,结识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深受其影响。回国后,旅居上海法租界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路北,与詹大悲为邻。1919年春,董必武由鄂赴沪,与张国恩住在渔阳里路南,结识了李汉俊。他们过从甚密,李汉俊向他们介绍了十月革命,并将日文本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和《黎明》、《改造》、《新潮》等进步杂志给董等传看。董阅后“深以为然”,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后,李汉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他以人杰、汉俊、汗、先进、海镜、海晶、厂晶等笔名在《民国日报》、《新青年》、《建设》、《劳动界》、《共产党》、《小说月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六十余篇译文和文章,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之一。1920年春,参加了上海《星期评论》的编辑工作。4月,共产国际东方局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举行会谈,提出组建中国共产党,陈、李均表赞同。5月,陈独秀、李汉俊等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由陈独秀、李汉俊和李达等七人发起组织了上海共产党。年底,陈独秀赴广州后,李汉俊代理上海共产党书记和《新青年》编辑。1921年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李汉俊、李书城寓所召开。李汉俊作为上海地区的代表参加大会。“一大”后,李汉俊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革命活动。1922年1月1日,他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底乱源及其归宿》、《我们如何使中国底混乱赶快终止》两篇著名文章。文章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作了剖析,指出:“中国要进化到社会主义,只有直接向社会主义走去的一条路:中国的混乱又要中国进化到社会主义才能终止…中国底同胞!努力吧!”1922年春,李汉俊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政见不一,回到武昌,从事教学工作。然而,他并未将自己禁锢在三尺讲台上,而是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他在中共武汉区委机关报《武汉星期评论》上发表妇女解放的文章,推动了湖北女师学潮。1923年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李汉俊以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委员身份,参加了罢工的领导工作。1月30日,他带武昌高师四名学生,和陈潭秋、林育南、施洋等,乘车赴郑州,参加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2月7日,湖北督军肖耀南杀害了京汉铁路江岸分会工会委员长林祥谦。当晚,一位工友赶到李汉俊家,将凶讯告诉他,并嘱其速避。李汉俊怀着悲愤的心情乘车北上,到北京其兄李书城处暂避。同年秋,政治空气稍有缓和,李汉俊回到武汉,继续执教于武昌高师。他主讲的“唯物史观”给学生的思想影响较大,一部分人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党的“二大”、“三大”上,李汉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此后自动脱党,1924年被党正式除名。1926年北伐军攻占长沙,李汉俊作为湖北各界欢迎北伐军代表团副团长和团长董必武等赶到长沙,向北伐军递送武昌敌军军事情报,迎接北伐军。此时,他加入了国民党,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8月底随北伐军回到武汉。9月,湖北政务委员会成立,李汉俊为委员、接收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科长等职。1927年元月,国民党湖北省第四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李汉俊当选为执行委员。4月10日,湖北省政府成立,取代湖北政务委员会,李汉俊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局长。大革命失败后,李汉俊仍在湖北省政府任职,曾动员武昌中山大学学生到工厂发动工人与桂系军阀作斗争,遭到桂系军阀的明令通缉。12月17日,李汉俊与詹大悲在寓中同时被捕牺牲。解放后,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妺喜人物简介 揭秘妺喜是怎么死的!
- 相传夏桀攻打过岷山,得到了两位名为琬和琰的美女。这两个女人不仅长得妩媚,还很会跳舞,桀陷入了对她们的迷恋,还把她们的名字刻在了华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史上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他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画像詹天
-
- 雍正为何悄悄修改铸钱比例?
- 雍正为何悄悄修改铸钱比例?其中哟这么一个故事。雍正登基伊始,就碰到了铸钱币铜铝比例的问题。他在了解到父皇康熙铸币的漏洞后,为什
-
- 雍正被恐吓之谜
- 雍正游玩西湖正在兴头上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恐吓信,这封恐吓信信的主人又是谁?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竟然让威风八面的皇帝吓了
-
-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