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定线

书籍: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 作者:《彩色版·小学生词典》编写组 朝代:2009-09-01 专题:书籍

当地面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钢尺的一个尺段或地势起伏较大时,为方便量距工作,需分成若干尺段进行丈量,这就需要在直线的方向上插上一些标杆或测钎,在同一直线上定出若干点,这项工作被称为直线定线,其方法有以下三种。

1.两点间目测定线

目测定线适用于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如图4-5所示,设A和B为地面上相互通视、待测距离的两点。现要在直线AB上定出1、2等分段点。先在A、B两点上竖立花杆,甲站在A杆后约1m处,指挥乙左右移动花杆,直到甲在A点沿标杆的同一侧看见A、1、B三花杆在同一直线上。用同样方法可定出2点。直线定线一般应由远到近,即先定1点,再定2点。为了不挡住甲的视线,乙应持花杆站立在直线方向的左侧或右侧。

图4-5 目测定线

2.过高地定线

过高地定线适用于A、B两点在高地两侧,互不通视的量距。如图4-6所示,欲在A、B两点间标定直线,可采用逐渐趋近法。先在A、B两点上竖立标杆,甲、乙两人各持标杆分别选择C和D处站立,要求B、D、C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甲能看到B点,乙能看到A点。可先由甲站在C处指挥乙移动至BC直线上的D处,然后由站在D处的乙指挥甲移动至AD直线上的C点,要求C能看到B点,接着再由站在C处的甲指挥乙移至能看到A点的D处,这样逐渐趋近,直到C、D、B在一直线上,同时A、C、D也在一直线上,这时说明A、C、D、B均在同一直线上。

图4-6 过高地定线

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分别位于两座建筑物上的A、B两点间的定线。

3.经纬仪定线

当直线定线精度要求较高时,可用经纬仪定线。如图4-7所示,欲在AB直线上精确定出1、2、3点的位置,可将经纬仪安置于A点,用望远镜照准B点,固定照准部制动螺旋,沿AB方向用钢尺进行概量,按稍短于一尺段长的位置,由经纬仪指挥打下木桩,桩顶高出地面约10~20cm,然后将望远镜向下俯视,将十字丝交点投测到木桩上,并钉小钉以确定出1点的位置(也可用桩顶包铁皮划十字线)。同法标定出2、3点的位置,小钉(或十字线中心)即为丈量时的标志。

图4-7 经纬仪定线

上一篇:量距工具 下一篇:一般量距方法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王冕好学
王冕好学
元朝末期,出了个有名的画家王冕。从小好学,而家境贫寒。由于读不起书,只好帮着家里放牛。七八岁时,有一天他路过学堂门口,听到里面琅琅
齐恒公见鬼
齐恒公见鬼
齐恒公真的见过鬼吗?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嘞。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桓公看
一鸣惊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曰止戈为武
一鸣惊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曰止戈为武
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嫡长子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在令尹成嘉监督与辅佐下,为先君楚穆王发丧。楚庄王即位之初,楚国正处于风
秦穆公:羊皮换贤
秦穆公:羊皮换贤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