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通牒
①一国致送另一国的表示最后建议、条件或要求的意思的通知书。其中提出本国坚持的最后建议、条件或要求对方迅速或在一定期限内明确答复,如不接受条件就将采取强制措施。载明拟采取的措施的,称“附条件的最后通牒”;未载明的,为“简单的最后通牒”。近代以来被许多国家作为谈判破裂前的最后的外交行动,不经谈判就提出最后通牒,往往遭致国际社会非议。1907年《战争开始公约》(海牙第三公约)将发出附有宣战条件的最后通牒作为开战的一种程序。当简单的最后通牒或采取战争以外其他措施为威胁的附条件最后通牒被拒绝时,则不得未经事先宣战立即开始战争。随着1928年《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特别是《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在国际关系上禁止威胁或使用武力和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之后,除下列两种情形,最后通牒都是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而被禁止的:(1)实行自卫的国家有权提出最后通牒,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2)执行《联合国宪章》对侵略者采取强制措施前可发出内容相当于最后通牒的警告或决议,如联合国安理会1990年11月29日通过的限期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第678号决议,但它并不是当事国发出的。②在谈判一项条约、合同或类似法律文件时含有为达成协议而作的最大让步之意。即使被拒绝也不打算采取强制措施。有时用来表示可能接受的不可再减的最后条件,拟强制实行的计划或安排办法,可能让步的最大限度等。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
-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秦庄襄王,异人在位3年去世!
-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秦庄襄王画像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
-
- 文侯与虞人期猎原文,文侯与虞人期猎翻译
- 文侯与虞人期猎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
-
-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 中国古代很少有才子佳人式的夫妻,真正的典范莫过于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书香门第,年轻的时候也相互仰慕,结婚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