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
一般是指一定的先行事实与一定的后行事实之间的必然关系,即前者对后者的发生的导致或引起。所以,在法律上用它来确定涉及伤害、损害、损失或其他事件时是否可归咎责任,在民法中则主要表现为要确定在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中前者是否是后者的原因,通常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定要件之一。对其确定大致有3种学说:(1)条件说。认为凡引起损害结果发生的事实和条件都是原因,即只要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如无前者,就无后者”的条件关系,就认定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2)必然说。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才是因果关系。(3)相当因果关系说。即使某行为事实上引起了一定结果的发生,但除非依照社会一般经验见解,认为通常情况下该行为确有可能引起该结果,才认定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等类型。但也有学者认为,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在自然的因果关系上究竟应当在什么程度上负法律赔偿责任,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责任归属问题,因果关系这一用语本身并不妥当。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
- 李牧之死
-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