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本
又称“以法治国”。战国时法家的治国主张。起源于春秋时管仲、子产、邓析等革新家思想。战国时历经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发展,至韩非集大成,形成一套完整的法治理论体系,与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根本对立的“法治”理论。包括以下内容:(1)强调“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法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多而物寡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人性本恶,好利恶害,贪得无厌,以至于争乱纷起。儒家的礼教与道德说教根本无助于争乱的解决,所以,惟有加强法治,以暴止暴,才能解决争乱。为此,法家宣称“法治”的时代已经取代了“礼治”时代,以法治国则强,以礼治国则亡。(2)强调“以法治国”的必要性。法家对法的规范性、公平性和公开性作了一定的论述。认为法较礼更为公正客观,法的效用比德、礼显著,足以起到定分止争、兴功惧暴的作用,能使上下一致,国富兵强。法治有如此多的优于德治、礼治、人治的优点,故治国必须以法。(3)总结出推行“法治”的方法。法家认为,实行“法治”首先必须有法可依。君主应集中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随意立法。法必须随时而立,令应顺应民心,而且要顾及百姓的承受力,不能立禁太多等等。其次,实行“法治”应严于执法。法应公布于众,而且必须成为人们言行的惟一准则。君主大臣皆应做到“言不中法者,不为也。”在实行赏罚时,也应以法为准,不因亲疏、贵贱而异。再次,强调法、势、术相结合来推行“法治”。君主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以法治国的前提,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用法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治”的顺利进行。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
- 李牧之死
-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
-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
-
- 李广与程不识的不同之处
-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大将,曾率数千人攻逐燕太子丹,并生擒之,后因夸口用20万人可灭楚国,失败而归。李广勇
-
- 杀神白起是白乙丙的后代吗
- 今人多以为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大将、杀神白起是秦穆公时期白乙丙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