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
指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持续存在,从而产生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的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时效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一定事实状态的存在,该事实状态持续达法定期间和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关于时效的成文法规定,最早见于罗马十二铜表法。时效为一种法律事实,属于自然事实中的状态。民法设时效制度,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因时效期间届满而发生与原权利人利益相反的法律效果。时效制度的实质,在于对民事权利的限制。民法关于时效的规定,属于强行性规定,不得由当事人依自由意思予以排除,时效期间不得由当事人协议予以加长或缩短,时效利益不得由当事人预先予以抛弃。当事人关于排除时效适用、变更时效期间或预先抛弃时效利益的约定,依法当然无效。依时效的前提条件和法律后果不同,时效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时效制度的功能有:(1)稳定法律秩序。实行时效制度,因法定期间的经过而使原权利人丧失权利,使长期存在的事实状态合法化,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2)证据作用。实行时效制度,凡时效期间届满,即认为不行使权利的人丧失其权利。在这个意义上,有以时效作为证据的代用的作用,可以避免当事人举证及法庭调查证据的困难。(3)促使权利人行使权利。实行时效制度的重要作用还在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其权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财产的效用及促进社会经济流转正常进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时效有两种学说:(1)统一主义。中世纪的注释法学家,着眼于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有共同的法律本质,而主张两者为统一的法律制度。称为统一主义派。(2)个别主义。以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为代表,着眼于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的不同点,认为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称为个别主义派。相应地,有两种不同的立法例。统一主义立法。法国民法典、奥地利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接受统一主义派的主张,在民法典上对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统一加以规定。个别主义立法,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对两种时效分别加以规定。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匈牙利民法典也属于个别主义。中国《民法通则》仅规定诉讼时效即消灭时效,而未规定取得时效。
-
-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 在秦国,甘姓,是一个名门望族。前面故事里提到的甘茂,就是甘姓中的翘楚,他最大的官职,做过秦国的上卿。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
-
-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丑皇后,也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贾南风,这个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黑颜祸水”。贾南风有多丑,且看以下这两段“证
-
- 晋穆侯攻戎之战,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
- 晋穆侯攻戎之战是发周宣王执政期间的战争,其时间约从公元前8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90年的战争。那么,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晋
-
-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