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道德
指法和道德的关系。法和道德是与人类行为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社会行为规范。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有三种理论。一种认为法和道德是同一的,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自然法学就主张法和道德是不可分割的,正义、公平、善等等,既是道德价值,也是法律价值。道德比法的范围更广,违反道德的法不能成为法。第二种认为法和道德应该截然分开,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会范畴。法律实证主义坚持“恶法亦法”,认为用道德来影响和评判法是不科学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和道德的关系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二者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法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道德为法提供价值依据。尽管有上述理论,对于法和道德在形式上的区别,学者间一般都共同认同以下几点:(1)形成的方式不同。道德是在人类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等等价值判断的标准。法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国家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旨在创造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2)存在的形态不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主要存在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感受之中。法属于社会制度范畴,它有自己严格的体系和规范,(3)实行的方式不同。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社会成员对道德价值观的内心确信和自动遵守的动机。法的实施虽然也依靠公民的自觉遵守,但是更重要的是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一个社会里,法是统一的,但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观念。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 据传闻齐恒公是因宽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品质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