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百科

杨朱

属于:

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5 10:22:00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杨朱,或作阳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思想家,或说字子居,魏国人,生平已不可考。在当时各家的著述如《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他的名字曾多次出现。他的行踪多在鲁、宋、梁一带。据《庄子》记载,他曾经见过老子。其活动的年代,比墨子稍后,而又早于孟子。有云他是老子弟子,或为道家别支。其学说在当时相当著名,但早已散佚不存,散见于《孟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书中。

9825bc315c6034a8c0d8792bc113495409237666.jpg

《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先秦显学。孟子说杨墨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其攻击大过于分析。

《列子·杨朱》篇云: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吕氏春秋》中的《重己》、《贵生》、《本性》、《情欲》、《尽数》等篇都受到了杨朱学派的影响,探讨了爱己、利己中的智慧与包含的“道”。

思想内容

杨朱曾经和老子会面,所以他曾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后来有感于动乱的环境,困恼于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于是弃老子学说中的部分内容,朝着“养生”、“存性”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成以“为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杨朱的思想在战国初年一度风行,与儒、墨两家形成鼎足而三的形势。

杨朱的思想概略,可从以下四方面见之:

首先,从其中心要旨而论,杨朱学说实际是以“我”作为自然的中心。他认为人的生命,往往由于外界的蒙蔽、组织所拘束,因而无法明察生命的真象,使个人失去主体性。于是杨朱主张探求内在自我安身立命的境界,以摆脱社会的束缚,偏向于个人人性的追求。他认为只有重视人类本有的自然性,人才会快乐,才能“全生(性)保真”。

其次,在政治方面,杨朱既然反对社会的束缚,所以在政治上也反对强权独占的霸道,主张“天下为公”,要“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另外,他认为一切外在的道德刑法,皆不可妨害一个人的自由。政府只是象征式的,不可对个人过分约束。由此可见杨朱的政治观是自由的,同现代自由主义有共同之处。

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杨朱极力主张个人的“为我”主义。他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他的意思是说社会是由各个“我”所组成,如果人我不相损、不相侵、不相给,那么天下便无窃位夺权之人,便无化公为私之辈,这样社会便能太平。

第四,在对生命的态度上,杨朱既重说“全性保真”,因而重视“贵生”、“乐生”。他认为人生短促,故在生时必须享尽人生之乐,所以要充份放纵人欲。在列子的杨朱篇中,他要求“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此种重生、贵生的极端思想,在当时及近代被认为是否定儒家礼法道德,又摒绝了墨家的禁欲及道家老子的无欲,倾向自我中心主义。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王冕好学
王冕好学
元朝末期,出了个有名的画家王冕。从小好学,而家境贫寒。由于读不起书,只好帮着家里放牛。七八岁时,有一天他路过学堂门口,听到里面琅琅
床母胎记———血管瘤
床母胎记———血管瘤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汉文帝废除肉刑
汉文帝废除肉刑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