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百科

夏承焘

属于:

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3-09 15:01:25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中文名:夏承焘

别 名:谢邻、梦栩生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1900年2月10日

逝世日期:1986年5月11日

职 业:词人、词学宗师

毕业院校:温州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开创词人谱牒之学

代表作品:《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性 别:男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温州师范学校。学校课目甚多,但他却潜心于古籍经典的研读。在校期间,他尝试赋填词,所作《如梦令》结句“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深得国文教师赞赏,在句旁加了密密的朱圈,这给夏先生很大的激励。温师毕业后,他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教学生涯。期间,他积极参加家乡的诗社活动,与同道切磋诗词,论辨阴阳,奠定了一生研治词学的基础。从1930年起,夏先生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夏先生一直主持东南词学讲席,与海内词家、学人声气相通,治词授业,多所建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词学宗师。

  人物生平

  1900 年2月10日生,1986年5月11日去世。1918 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 1930 年,由浙江省立第九中学(即浙江省严州中学)转之江大学任教。曾任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1986年5月11日,夏承焘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夏承焘先生作为杰出的词学家,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

  20岁以后,北到冀晋,西入长安,视野扩大,阅历加深,写下了不少忧时愤世之作。30岁前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和《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词学专著上,但并未放弃吟咏。30岁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50岁前后,进行词学研究的同时,还写了不少奇思壮采的创新之作。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30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先生之学术成就,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81年后任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

  往事略集

  夏承焘先生于1927年至1930年在九中任教。他的事业就是从这里起步,开创词学研究新风,使传统的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一代词宗”。

  1927年下半年,夏承焘一到九中就在藏书楼发现了丰富的图书,令他喜出望外,一头扎进了书籍的海洋。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在师校图书馆理旧书,有涵芬楼影印廿四史,浙局‘三通’、啸园丛书等,借二三十本归,在严州得此,如获一宝藏矣。夜翻《隋书》、《宋史》、‘三通’,作《白石词考证》,得数事,甚得意。十一时寝。”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记忆忧新:“每天上完课,就钻进书库读书。在那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唐宋词人行迹的笔记小说,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夏承焘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后来却走上了大学的讲坛,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的学问全靠自学。他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笨是我治学的本钱。”他认为,读书没有捷径,不能取巧,只有下笨功夫才能取得成就。他说“笨”字很有趣,头上顶着竹册(册是串好的竹简,是古代的书籍),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自己天资很低,正因为这样,促使自己奋发苦学。从七八岁上学起,几十年来,除了生大病,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发现藏书楼的“宝库”之后,他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白天教书,晚上和节假日就埋头苦读,博览群书,其用功之勤,为常人所不及。在日记中常常有这样的记载:“兀兀终日,双目为瞀。”“竟日伏案,用心过劳,口舌为干。”等等。遇有创见和心得,就忘了苦读的辛劳:“大喜出户。素月流天,庭叶无声,几三更矣。”“晴日满窗,乱书坐拥,萧然自得。”据尚存的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底的日记统计,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阅读、扎录的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达368种之多,创作诗文一百多篇。

  后来发表在北大燕京学报上的成名作《白石歌曲旁谱辨》以及奠定他词学泰斗地位的重要著作《唐宋词人年谱》,都是在九中执教的三年时间内写成的。1986年5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桃李之师

  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解放前历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LSSDJT COM)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等职务。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从教60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词成一派

  词学是由诗学分离出来的一门专业学问,兴起于两宋,盛行于清朝。旧词学长于词的外在形式的考订与词集校理,而疏于词史与词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因此历代词学著述虽然繁富,研究路子却不免逼仄,难得融会贯通之要旨。进入20世纪后,词学研究才逐渐步入科学、系统、现代化的轨道,取得了多方位的成果。夏承焘先生正是现代词学的杰出代表。他承晚清词学复兴之余绪,借鉴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理念,结合其深厚的传统学养与扎实的考订功夫,锲而不舍,精勤探索,以毕生之力,在词人年谱、词论、词史、词乐、词律、词韵以及词籍笺校诸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构筑起超越前人的严整的词学体系,拓展了词学研究的疆域,提高了词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 蒙文通

    蒙文通

    中文名:蒙文通别 名:蒙尔达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地:四川省出生日期:1894年逝世日期:1968年职 业:历史学家毕业院校:四川存古学堂代表作品:《古史甄微》 ,《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阅读]

  • 徐旭生

    徐旭生

    中文名:徐旭生国 籍:中国出生地:河南省唐河县出生日期:1888逝世日期:1976代表作品:二里头遗址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bing chang),字以行,笔名虚生,遁庵。清光绪十四年十一[阅读]

  • 李济

    李济

    中文名:李济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码头街新堤村出生日期:1896(丙申年).6.2逝世日期:1979.8.1职 业:考古学家毕业院校:麻州克拉克大学代表作品:《西阴村史前[阅读]

  • 贾兰坡

    贾兰坡

    中文名:贾兰坡别 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河北省玉田县出生日期:公元1908年11月25日逝世日期:公元2001年7月8日职 业: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毕业院校:北京汇[阅读]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据传闻齐恒公是因宽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品质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兵痞董卓
兵痞董卓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