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故事

“茯苓夹饼”的传说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6-26 18:46:4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茯苓,亦名伏灵、伏菟、松腴,是一种菌类中药,为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尾松的根上。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伏灵之名出于《史记·龟策列传》,传云:“所谓伏灵者,在菟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

《淮南子》也载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

茯苓过去以云南所产品质最为上乘,故有“云苓”之称。安徽省安庆一带所产的茯苓以硕大著称,称为“安苓”。现今以湖北省产量最大,罗田县被称为“茯苓之乡”。

茯苓药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113方,其中用到茯苓的处方多达40余个。茯苓入药时又有茯苓皮、赤茯苓、茯神等品种: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一般认为其利水消肿作用较强,且功专皮肤水肿;赤茯苓为茯苓内肉色红者,一般认为其清湿热、利小便的作用较强;茯神为茯苓菌块抱松根而生者,一般认为其养心安神作用较强;除此之外,在治疗心悸怔忡、恍惚健忘时,一般使用朱砂拌的茯神——称为朱茯神,其安神定惊作用更显著。

茯苓夹饼

茯苓夹饼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惊悸健忘的要药。《用药新法》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小雨连绵不断地下了好几个月,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染上了风湿病,眼看兵败临城,成吉思汗十分着急。后来,有少数几个士兵因偶尔服食了茯苓,风湿病得以痊愈,听说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罗田县运来大批茯苓给将士们吃,兵将们吃后风湿病好了起来,成吉思汗最后打赢了仗,茯苓治疗风湿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广为传诵。

历代医家及养生学家都很重视茯苓的延年益寿之功。早在两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说“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到了魏晋时期,服茯苓以求长寿已成风尚。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辞官退隐时,梁武帝即令“每月赐给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饵”(《梁书·陶弘景传》),可见当时已把茯苓视为延寿珍品。唐宋时服食茯苓也很普遍,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很会做茯苓饼。他曾指出,做茯苓饼“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据说苏东坡年已六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强健的身体,可能与他常吃自制的茯苓饼有很大关系。明清时代,茯苓作为高级滋补食品更为世人所珍爱。据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健养身,对“茯苓夹饼”特别厚爱,使“茯苓夹饼”盛行于世,成为京都名食,饮誉至今。

上一篇:中医眼中的车前子 下一篇:乾隆皇帝的长寿秘籍 声明:“茯苓夹饼”的传说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床母胎记———血管瘤
床母胎记———血管瘤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吴王诸樊剑为何出现在蔡聲侯産墓?
吴王诸樊剑为何出现在蔡聲侯産墓?
工䱷太子姑發剑,1959年在安徽淮南的蔡聲侯産墓出土。蔡聲侯産墓此次出土遗物112件,以青铜兵器和车马器为主。其中,有工䱷太子姑發剑1
商均墓在哪里?商均墓介绍
商均墓在哪里?商均墓介绍
商均墓位于虞城县北 12 .5公里的利民镇 (原虞城县城) 西南。现存墓高4米 ,直径35米。据《虞城县志》记载:“虞帝子商均墓,位于城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