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罗布-格里耶的小说代表作,也是新小说派的代表性作品。
小说写的是一个侦探故事:一天晚上7时25分,饭后刚进书房的52岁经济学家丹尼尔·杜邦教授被恐怖分子格利纳蒂开枪击伤。杜邦佯死,以求生机。他是一个对国家政治、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集团成员。一个恐怖组织在晚上7点半相继暗杀了这一科研集团的8个重要人物,杜邦是第9个目标。内政部长派青年密探瓦拉斯调查此案。瓦拉斯无意识地乱捏一块他在一个文具商店买的绘图用的软橡皮,凭感觉得知,这不是他要找的那种橡皮。之后,他接连拜访了警察局长罗伦·杜邦家女仆史密斯太太等人,他们说:怪癖的杜邦是自杀;打胎专家茹亚尔是凶手等。他在调查中又数次进文具店买橡皮,可“依然不是他要寻找的那种。”还未死的杜邦托木材商马尔萨去杜邦家取一份重要材料,但马尔萨怕死潜逃,杜邦只得自己回家取,时为晚上7点。瓦拉斯也冒充马尔萨潜进杜邦家。二人各把对方当成凶手开枪,结果是瓦拉斯的子弹打中杜邦。7时半,罗伦在电话中告诉瓦拉斯说:“杜邦他根本没有死!你明白我的话吗?”“杜邦没有死!”小说至此结束。
《橡皮》表现了新小说派的艺术特色。它没有传统小说的结尾,亦无明显的情节,缺乏连贯性,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难以理清事件的全貌,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角度探索其中的意义。小说对事物的描写客观冷静,不再是人支配物,而是从物看到人(橡皮是一个暗示)、这正是作者关于人是在物质的包围中时时刻刻受到其影响观点的反映。小说使用了“复现”(杜邦被枪杀和瓦拉斯买橡皮的情节多次出现)、“镶嵌”(橡皮的质感)、“环合”(从杜邦被杀,又回到杜邦被杀;从杜邦家又回到杜邦家)、“设谜”(杜邦可能是瓦拉斯之父)等“新小说派”常用的艺术手段,这都便《橡皮》成了“新小说派”的经典之作。
小说发表于1953年,当时并未引起大的反响。到60年代,读者迅猛增加,该书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版译本。日本亦出译本,并邀作者赴日讲学。1968年小说还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
- 元稹一边包养名媛一边反腐倡廉到底是怎么回事?
-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对当时官场腐败深恶痛绝,曾高举反腐倡廉大旗,志在一扫官场恶习。与元稹既是同僚、又是好友的白居易评价元稹说:“所
-
- 齐恒公见鬼
- 齐恒公真的见过鬼吗?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嘞。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桓公看
-
-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
- 郭开如何陷害廉颇
-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都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宋代的陆游曾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美国总统林肯说:“黄金诚然是宝
-
- 董仲舒斥孟子
-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