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法律辞典

王守仁

书籍:法律辞典 作者:法律出版社 朝代:2003-1-1 专题:书籍
【生卒】:1472—1528

【介绍】:

明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进士出身,历任刑、兵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卒谥文成。主要著作收入《王阳明全集》(或称《王文成公全书》)。他以提倡主观唯心主义理学而著称,其法律思想主要是:(1)求“良知”,振兴礼义。主张从主观上求“良知”,创立了“治心”的“心学”。他发挥孟轲、陆象山的“反求”和“扩充”内心“良知”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并把它作为封建礼义的本源;又把这种“良知”说成是自然的天性,也就是“天理”。这样就形成了良知——天理——礼义的统一体。(2)“格物致知”和“明明德”。“格物致知”即排除对“良知”的干扰,“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明明德”即使人们心中原有的“明德”即“仁政”、“德政”,明发出来,使人们明发孝悌忠信之德,以达“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目的。(3)“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明明德”不是“闭门养性”,而是要“必着事物”,要“知行合一”。把良知和明明德具体落实到封建政纪和司法工作之中。(4)注重赏罚。他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赏罚分明,“夫刑赏之用当,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劝惩之道明,而后政得其安”。(5)以教化当干戈。他认为社会风气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主张“建立学校以移易风俗”,明学术、变士风以正学风、士风,并且以行政措施,甚至以刑法来保障教化的实行。(6)统治者率先守法。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应整肃官吏之治,严明“纲纪”。(7)用“保甲”、“乡约”贯彻礼法。通过制定“保甲”和“乡约”制度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制。

上一篇:王符 下一篇:网络服务商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画符号。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是商王朝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这是一关于双头鸡的故事,据说与王莽篡位有关,一起来看看……双头鸡汉武帝太初二年,大月氏国给汉武帝造贡上一只长着两个头、四只脚、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奉楚国之命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率师抵御,与郑师交战于大棘。华元是宋国的右师,主持朝政,但不
张仪连横
张仪连横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
昭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进攻上党,攻克该地。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安置上党逃来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