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
【介绍】:
西汉初期政治家、思想家。时称“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而为郡人所称誉。22岁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汉文帝征为博士,不久为太中大夫,后因受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诋毁、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虽被召回京城任梁怀王太傅,但不在公卿之位,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梁怀王坠马而死,为之忧伤而亡,年仅33岁。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的著作有《贾子》58篇,其中包括《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有名的政论文。其法律思想主要内容是:(1)礼法关系上,先礼后法。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治理国家要施行仁义,“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仁义”与“法制”,各有各的作用;但治国主要靠“仁义”,行礼治。礼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用远胜于“权制法制”,治国必须“礼先法后”。主张“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和礼义德教相比,法居次要地位;礼的功效没有行法那样容易使人看得见,作用却远比法大。(2)在适用刑罚上,从“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的思想出发,主张“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理由是:“廉耻礼节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黥劓是污辱性刑罚,为“小人”而设;大夫是君主近臣,“其离主上不远也”,刑戮不加大夫,乃是“尊君故也”。(3)主张对民的诛赏必须谨慎。虽然他们“至贱”、“至愚”,但他们是“万世之本”,“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他们的举动,关系国家的安危存亡。因此,“与其杀不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有疑罪,“附之去已”;有疑功,“附之与已”。“疑罪不诛,放不肖得改”;“疑功行赏,故愚民可劝”。“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仁信并行,赏罚分明,则民风自化,封建统治就会巩固。
-
-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
-
-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
-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汉族,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是战国时赵国
-
- 齐宣王为何娶丑女无盐为王后?
-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名叫钟离春的女子,长得奇丑无比。你看她:终日鼓着个腮帮子;头又扁又宽;一双细长的眼睛深深地嵌在扁平的额头下;两